依托本土资源 创新传统节日文化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李佳
[导读] 4—6岁的幼儿正处于社会性培养的关键期,其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下,通过模仿、体验、内化后逐渐形成的.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积极的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丰富有趣的表现形式,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既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进步的需要。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街道中心幼儿园  李佳

摘要:4—6岁的幼儿正处于社会性培养的关键期,其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下,通过模仿、体验、内化后逐渐形成的.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积极的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丰富有趣的表现形式,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既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进步的需要。
        正文: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在一次“过春节”主题活动的前期经验谈话活动中,我问到:“你们知道春节里,我们都要做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许多孩子的回答居然是:圣诞老爷爷会送礼物、做圣诞树、戴圣诞帽等,只有少数幼儿能零碎地回答点:包饺子、贴窗花。还有一些年轻的家长喜欢在节日里带着孩子外出旅游,以至于当问到幼儿中秋节、端午节做什么时,幼儿的回答是就是“出去玩”……
        我们的幼儿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知道的不多,民族情感需要体验和培养。我们正是想借助本课题的研究,以中国传统的节日为切入口,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和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有趣的风俗习惯,同时我们充分调动家长资源,亲子共同参与的形式,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在欢度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培养幼儿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爱生活的情感,唤起其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一、原因分析 
        (一).周围环境对传统节日缺少正面的传宣。                                                                                   
       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商家们纷纷借着节日的名头,对传统节日进行浓厚的商业化宣传,利用各类包装剌激消费,在这样的气氛中,使大家很容易把节日与消费紧紧连系在一起,扭曲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之全球化发展趋势,外来节日的新鲜感和有趣感被放大,吸引了幼儿的眼球,得到了幼儿的喜爱,冲击着传统节日。
      (二).幼儿园对传统节日的教育缺乏系统性。
       幼儿园能够意识到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少系统性,主要表现为:
       1.老师在组织开展节日活动时,比较随意,没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例如:在进行中秋节主题活动时,很容易出现,中班幼儿是做月饼,而大班的幼儿也是做月饼。
       2.传统节日教育流于形式,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幼儿园的传统节日课程往往源于教材资源,照搬照上,几乎没有与本土资源或园本课程相结合的整合性课程资源。为了吸引家长和幼儿的眼球,在走廊和教室里进行琳琅满目的各种装饰,只要美观,不论文化和内涵。对幼儿而言,只是看不懂的“视觉盛宴”,完全没有互动和参与。
       (三).教师对传统节日的教育方式缺少创新。
        教师在组织和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方式上还存在很严重的陈旧感,认为传统节是就是应该“传统”地过。也有的教师在方法选择上存在盲目性。
        1.重形式,轻内涵。



        教师在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时,往往容易走形式主题,做个节日环创、给幼儿讲下来历,品尝个节日美食,就算过节了。缺少了节日文化的导入和人格品德的提升。
        2.形式过于陈旧,不够创新,幼儿不喜欢。
        时代在进步,传统节日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幼儿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乐此不疲。教师也可打破教材的束缚,不妨把自由放给幼儿,让他们共同参与活动内容的策划、活动的准备和开展,改被动为主动。
        3.盲目模仿,资源挖掘不够。
        教师本身对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甚少,在活动组织时盲目照搬,拿来主义,比较引合家长的口味,力求新颖,不能深入挖掘和结合本土周边资源,也会造成教育的空洞和与实际脱节。
       (四).家长对传统节日教育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互动的频繁,“洋节”走进中国,各种五花八门的节日受到了国人的喜爱,许多家长赶流行,喜欢带着孩子一起过“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对于已经过了几十年的传统节日开始倦怠。
        二、应对策略:
        1.梳理全年传统节日,结合教材和幼儿实际情况,筛选出适合进行主题活动的节日,并分类:一类为庆祝娱乐类的,如:春节、元宵节;第二类为祭祖思亲类,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祭灶节、除夕;第三类为爱国熏陶美德培养相关的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腊八节;还有一类可为与著名节气相关的,如:夏至、冬至。
       2.收集前期资料、挖掘本土资源。
        (1).通过查阅法,上网或查阅资料等,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文化内涵资料,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教师必须能明确传统节日教育的根本意义,紧抓教育核心来设计和开展活动。
        (2).通过谈话法,了解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已有经验,以及幼儿对于传统节日的美好意愿或活动设想,以便教师设计出有创新、幼儿喜欢的活动。
        (3).通过调查法,从家长、周边民众等渠道,深入了解本土传统节日方面的风俗文化,使教育和活动更接地气。
       3.提升意识、提高认识
        (1).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对传统节日教育的意识,通过学习、交流进一步搞高教师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
        (2).提高家长意识。充分利用好环境、家园联系、家长会、幼儿园网站和微官网等渠道,向幼儿和家长渗透、熏陶,使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有更新、更深、更感性的认识。
        4.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
        (1).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展传统节日的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最自然的途径。根据已架构的课程方案,结合幼儿真实生活,根据幼儿已有经验,追随幼儿兴趣,调整课程方案,力求改变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更为有趣、更接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方式进行教学。
        (2).引导幼儿、家长共同参与节日的环境创设,过节准备工作等,可结合主题墙、区域角、教室及走廊布置充分开展活动。如:创设传统节日文化走廊,以节日时间点为顺序,把节日文化宣传结合活动开展的照片进行布置。
        (3).开展亲子形式的过传统节日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过传统节日的活动,可从节日的传统美俗、美食、美物等方面,适当与时俱进的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吸引家长和孩子共同度过美好的节日。
       (4).走进社会,以传统节日为基点,提升幼儿美德修养。提炼节日内涵,利用节日契机,引导幼儿学习美德榜样,从我做起,关怀身边的亲人或他人。如:利用重阳节,为身边的老人送上一份尊重和关怀等。在传统节日创新过主题中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等方式,进一步感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体验节日的乐趣,积累有益的生活经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