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祥红 朱梦菱
浙江省地矿勘察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属于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的重要基础,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地质环境评价;而地基处理技术是进行岩土勘察作业中应用地基基础处理的检测和检验技术,和岩土工程勘察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应当深入研究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相关问题,确保二者能够相辅相成,实现工程项目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地基处理技术;特点;问题;对策
引言
我国地理面积广阔,且地形复杂,存在山地、平原、高原等多种不同的构造类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地区所特有的岩土构造、地理特征、水文分布等也表现出差异性。因此,为确保工程质量,需要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具体信息,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及地基处理等工作。
1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施工处理的关系
1.1岩土工程勘察作用于地基施工处理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而言,涉及到的设计人员与施工作业人员应当认识到地基施工处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价值和作用。若在进行岩土勘察作业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造成数据产生偏差,必然会导致设计人员在编制施工作业方案时产生偏差,进而出现很多不良地质问题,即便是地基上部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已经符合相关标准,也可能受到影响,威胁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所以应当严格落实好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工程项目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和岩土体性态的影响,根据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地基处理的要求,实施地基处理技术论证与地质评价作业,随后提出岩土工程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形成岩土工程施工指导性报告,为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带来充分依据,确保工程项目最终的施工质量。
1.2岩土工程勘察影响地基施工处理的质量
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来说,地基处理作业能否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工程整体质量,而前期的岩土工程勘察作业又直接影响到地基施工处理的实际效果。在正式进行施工建设作业之前应当对地基稳定性展开全面分析,选择地基失效验算法评价地基稳定性,获得相关数据资料,为施工作业方案的制定带来翔实的依据。根据相应数据能够了解到,地基建设过程中出现变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基上方压力过大,所以施工作业人员在开展地基施工处理作业中必须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2岩土勘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
2.1岩土勘察工程的勘察资料不标准
勘察资料是岩土勘察工程施工的主要信息依据,所以必须保证勘察资料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标准性,才能确保勘察工作的质量,如果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就目前部分岩土勘察工程中的勘察资料质量来看,严重缺乏标准性,这也是影响勘察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2.2未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
在勘察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水平不高,对勘察原理与方法缺乏了解,导致勘察工作中出现各种错误,收集到的数据也就失去了参考价值。在具体的实验中,未能及时有效的发现贯标器放置在测试孔底的位置上,对时速率控制不合理,出现起杆困难、局部区域锤击不进,没有及时清理孔底废土,因此提供不出修正结果。
2.3岩土勘察工程的勘察结果不精准
岩土勘察工程的开展是为了能够有效收集更多后续施工所需要的重要信息,是为后期施工的顺利进行打基础,其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后期施工的开展以及施工的质量,因此对于岩土勘察工程的勘察结果的精准度要求极高。但是现阶段的岩土勘察工程中勘察结果存在误差的问题一直无法彻底根除,也是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一问题也是相关工作人员一直以来极力探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3改善岩土勘察工程质量的相关策略
3.1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做好岩土勘察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保证岩土勘察工程质量的基础,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视,做好全面充足的前期准备,确保后期的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岩土勘察工程开展中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提供制度保障;(2)做出相对科学完善的勘察计划,勘察计划是保证勘察工作高效完成的基础保障,所以相关的勘察人员必须要充分分析工程项目,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勘察计划;(3)加强勘察队伍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因为勘察工作涉及的内容有很多,需要不同部门进行有效合作才能保证勘察工作的质量,可以开设有效的沟通渠道,方便各个部门之间随时沟通,对于勘察资料等相关资源采取各个部门之间共享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3.2采用复勘措施
在岩土勘察过程中,需要随时对预期效果和施工质量进行监控,因此这就需要采用复勘措施。由于软土有着不同的成因,要把不同类型的软土与地基区别对待,勘探点设置的最大间距为30~50m,最小间距为20~30m,要查明软土的固结历史、地貌特征、软土层分布的内在联系,分析施工活动引起的软土强度、压缩性变化,对软土性质进行准确评定,并且采用钻探取样与原位测试相结合技术,缩短勘察周期。
4岩土工程地基施工处理技术
4.1强夯法
该技术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借助于专门的强夯机,把8到30t的重锤提高到6到30m的高度,随后让其自由落下,依靠重锤自身重量实现土体夯实,其主要优势在于成本低、作业技术含量不高且劳动强度低,不会对附近环境带来破坏,适合多种软土地基的处理。夯点防线结束之后应当进行仔细复核,对夯坑予以检查,明确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次的夯沉量,对相关数据予以记录,将其作为质量管控的参考依据。
4.2桩基础法
桩基础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基础型式,自身能够当成是基桩和桩顶承台共同组成的结构。桩基础可以把承受的荷载利用桩体直接传递到坚硬地层,从而达到建筑基础对承载力与形变的要求。和其他几种技术比起来,桩基础表现出沉降量小、沉降效率高以及承载能力强等优势,适合动荷载和水平荷载,根据垂直荷载能够把桩基础分为摩擦桩与端承桩,可以承受相对较大的压力,同时形变较小,结合具体需要还能够进行优化设计来让桩体承受来自于各个方向的荷载。
4.3换土垫层法
该地基处理技术涉及到的工程量较大,但实际效果好,主要原理是依靠承载力与稳定性更强的土体来取代过去的基础,所以不会因为原本基础土地性质而受到影响。但是换土垫层法应用在软土地基的处理中往往会消耗过多材料,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管控,很容易造成成本的提升,在这一情况下,要求相关作业人员应当结合工程项目地基的具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替换材料,在确保地基处理实效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控制成本。挖出的土方需要集中进行处理,防止对附近环境带来污染,回填材料质量也应当严格管控,特别是应当防止有机杂质如植被残留物的出现,由于其腐烂后可能会在地基中产生空洞,对地基稳定性带来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问题的探讨,意义重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岩土工程的施工技术特点——包括区域性、不确定性、依赖性等,同时针对岩土勘察工作中的不足提出针对性对策;在此基础上对主要的地基处理技术——如换土垫层法、桩基的法、夯实处理技术等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嘉玮,罗敏.浅谈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0):43-45.
[2]张永闯.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和施工处理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7(20):216,219.
[3]陈亚新.建筑工程项目中岩土工程勘察重要技术探析[J].四川建材,2020,46(0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