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及发展趋势探讨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8期   作者:常帅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开始,国家积极拓宽环境保护投资渠道
        常 帅
        松原市生态环境局  吉林 松原  138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开始,国家积极拓宽环境保护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水平,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社会环境保护投资得到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国家首次将“211环境保护”科目纳入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政府环境保护投资稳步增长打下基础。“十二五”以来,全国各地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前提条件,认真处理经济发展与创新转型、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和保障作用、对经济转型的先导和倒逼作用,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推动发展进入转型的轨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发展趋势
        1生态环境的困境分析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的“交账”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十三五”期间,财政生态环境资金累计下达2248亿元,资金对各地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十四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强在大气、水、土壤、农村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但是,要协调处理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仍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是受国内外疫情影响,经济运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难度增大,绿色发展格局尚未根本形成,实现区域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要下更大力气。二是生态环境将面临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的问题累积叠加,呈现常规污染物与新型污染物并存的不确定污染形态,夏秋季臭氧超标、冬春季细颗粒物超标问题突出,传统煤烟型污染与臭氧、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新老环境问题并存,部分流域水环境质量不达标,使得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复杂艰巨。三是环境基础保障能力仍存在明显短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仍需完善,区域协同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仍需健全,生态环保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增强,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有待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2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趋势
        2.1完善环境法规建设,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切实规范执法程序。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制定双随机一公开“一单两库”,确保环境监察执法公平、公正、公开,规范执法人员执法流程。清理规范性文件,强化普法宣传培训,运用新媒体等平台开展环境法规宣传报道,针对普法宣传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在“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2·4”宪法日,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宣传活动。在广泛征求意见,组织开展前期研究,认真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系统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环评管准入、许可管运行(排污)、执法管落实”,形成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重点行业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垃圾发电专项执法检查,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开展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检查,对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实施行政处罚,扎实推动重点监控企业开展污染源和厂区周边环境质量自行监测工作,逐步恢复生态,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块短板。加强环保宣教机构环保新闻宣传教育工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微博、微信、新闻媒体等宣传平台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各企业和公民认识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执法机关要对企业和普通民众进行定期的环保意识和法律知识培训,培养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要完善奖惩制度,激励企业和公民提高环保意识水平。
        2.2落实环境责任和追究机制
        注重提升环境质量,强化污染物排放量处理工作,将重点工作放在环保工作项目上。

首先,做好项目和人物分解工作,将工作有效落实到个人身上,一级一级进行,层层递进,逐级落实,加强认知,确保出现问题时可以明确追究其责任。针对污染物削减问题需要结合相关机制做好考核机制,以公开透明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年终进行一次检查,五年验收一次。对于环境问题构建问责和追究责任机制,结合《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规定》明确基本任务,调查好环境污染问题,一旦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地区则要及时追究负责人责任。对环保人员实际考核以及责任追究情况,宣传和开展污染防治工作,领导人员应该引导加强污染工作的重视,对于漠视保护环境法制的人员应该采取法律制裁。
        2.3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国家“十三五”约束性考核指标之一是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减排,它同样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循环经济重点围绕“工业、生活、农业和新兴产业”四方面展开,坚持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不仅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而且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节约资源,安全发展。加快建立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循环体系,积极开展循环经济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创建,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体系,完善奖惩制度,推动废弃物处理方式的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进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和节能服务水平。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工业集聚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用互联网,实行在线监控。坚持节约用地制度,减少工业用地,优化用地结构,积极争取全国耕地轮休制度的试点。
        2.4强化对污染源的整治力度
        科技革命加快推进,科技治污的需求对新技术研发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有望进入科技红利期,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未来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无人工厂、无人车间、无人物流、无人售卖将逐步成为常态,对产业结构、社会就业、仓储物流、用户体验等产生革命性影响。以新能源科技为驱动的储能释能技术,以材料科技为支撑的制造技术革命,将全方位革新社会生产、生活、消费等。这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清洁化、绿色化升级,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特征,同时新技术、新业态也将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新手段,有助于持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5加强预警防范体系,注重生态网络建设
        各地开展环境监测的日常工作就需要先建立生态环境网络体系,一旦发生突发性的事件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发挥好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不同的区域需要不断地了解本地的生态环境,根据本地的实际环境状态运用好检测技术,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制定出符合自身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从而实现生态网络的建设。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结合各地区的污染情况,然后根据污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应急处理,加强预警防范体系,及时有效的处理好突发环境事件。预警防范体系可以在生态环境网络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当前的环境监测技术进行搜集,为后续的环境管理工作奠定好基础。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重视加强预防防范体系的建设,使得互联网技术与生态网路紧密的结合起来。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大数据网络的广泛应用,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地创新网络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3结束语
        总之,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存在制约价值和作用,只有地球环境良好,才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从而获取更多经济效益,收获更多效益,最终使得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所以需要我们将生态环境保护引入到经济发展中,正确看待生态环境,守护好生态环境,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保护地球资源,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为人类营造一个更好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华颖,何忠伟.北京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投入状况与完善思路[J].农业展望,2018,14(4):24-27.
        [2]杨荣金,王丽婧,刘伟玲,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设计与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5):96.
        [3]周婧,范晓琳,何晋勇.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节能,2019,38(8):98-99.
    [4]周宏春,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日报,2019,08,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