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姝珺
浙江省嘉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分局,浙江 嘉兴 314000
摘要:土地整治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完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以此提高项目投资决策及管理水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绩效评价
土地整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不但能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促使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还能改善农村风貌,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向民主化方向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整治项目的绩效评价。
一、土地整治绩效内涵
“绩效”最早应用在管理学中,是在将效益、有效性和相应的效率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对其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度量的过程。就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要对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进行定义相对较难,还没有明确的定义。针对土地整治项目来说,其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实施过程中,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是土地收入得以增加的内容为工作实施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这项工作的绩效不仅要包括项目的效益和效率,还应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将其最终结果进行反应,这样来看,消极的内涵,应主要包括项目的行为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其行为过程需通过相应的管理过程对其进行衡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项目决策对土地整治绩效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决定性,而土地的整治绩效评价结果,则是对项目决策进行改进实施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对绩效内涵进行定义的过程中,需将具体的决策因素纳入其中。也就是说,土地整治项目中的绩效,是在将效率、效益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促进行为决策和结果进行总结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土地整治过程的操作特征进行考虑,就会使其形成初期设计、投入管理、实施效率、获得效益、结果有效性成为其内涵的主要内容,主要的工作过程就包括项目决策、实施过程、结果获取方面。
二、指标选取原则
指标的选取关系到整个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能把握整个项目的重点业绩和效果,土地整治项目指标的选取原则为:
1、全面性:土地整治项目的绩效评价是整治后土地综合效益的评价,因此,所选取的指标要遵循全面性原则,不仅要关系到土地整治项目的经济效益,还要关系到土地整治的生态、社会效益。
2、主导性: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复杂,且数量多,同时受到不同地域的影响,各个影响因素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要针对具体的项目特点选取主导性的指标。
3、科学性: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要通俗易懂,有着明确的意义和说服力,避免指标间的含义重叠,同时指标计算方式要科学,要符合项目所在地的特点。
4、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在数据采集及分析中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指标数据的收集困难。
5、定量与定性结合:指标的分析应遵循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通过定量的数值运算来得出准确客观定性分析评价结果。
三、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新农村背景下的土地整治内容、模式与管理,都应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由于绩效内涵包括初期设计、投入管理、实施效率、获得效益和结果有效性,且可从“项目决策、实施过程、取得结果”三方面进行实际表达,则新农村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可这三方面选取指标,对其“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社会生态改善,管理民主”目标实现的行为过程与产生效益进行综合考量。
基于此思路,结合层次分析法,从“目标-准则-指标-因素”4个维度,围绕“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效益”3个准则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图1
项目决策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决策内容直接影响工程实施与最终实现目标,绩效评价结果也是指导今后土地整治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为突出项目决策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维度进行评价。在此阶段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确定项目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规划设计,最后对项目将取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等进行评估。因此,本文从目标定位、决策程序、项目预期3个维度选取项目决策的评价指标。
项目管理表征项目的行为过程,是对项目的投入管理与实施效率的考量。土地整治的实施需经过招标、施工、竣工验收与后期管护4个阶段,因此可从这4方面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估。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对财务使用与工程质量进行管理,财务管理可通过竣工后的资金使用偏差率与资金拨付率进行评估;工程管理可通过工程耗时的偏差率与工程质量达标的比例进行评估。因此,可从项目实施、财务管理、工程管理3个维度选取项目管理的评价指标。
在项目效益方面,主要考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一段时间内,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求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实现农村产业经济提高,可用整治后的农业发展指数与有效灌溉农田比例衡量产业的发展,用人均年纯收入增加率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衡量经济的发展;“村容整洁”要求对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选取新增供养人数、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衡量社会进步,植被种植与景观生态情况衡量生态环境改善,而农村综合生活水平提高将促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要求在项目实施后,切实改善了人地关系且让群众感到满意。因此,本文从产业经济提高、社会生态改善、管理民主3个维度选取项目效益的评价指标。
四、评价方法
当前,在土地整治管理实践中,主要有两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一是逻辑框架法,二是德尔菲法,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对逻辑框架评价法而言,其主要是基于待解决问题的分析研究,从下向上依次展开并明确其后果和影响;然后逐层向下推演影响因素,从而形成一个问题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将问题间的相互因果关系进行有效转换,即成为针对性的手段和方法,并建立一种目标关系架构,从而确定“目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规划矩阵的方式来实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从逻辑框架评价方法的应用实践来看,其可对项目间的目标逻辑关系进行确定,而且能有效分析其效果及其产生的影响等。对该种评价方法而言,其逻辑中包含了垂直与水平两种逻辑关系。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目标是否能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项目的目标及实现情况,利用逻辑框架法对土地整治管理目标层次的逻辑关系进行全分析。对于宏观目标而言,主要包含了宏观计划、方针政策及规划目标等,并且能采用多种因素来促进目标的实现。就土地整治管理问题而言,其宏观目标是基于科学方法的应用,来保证土地整治目标能实现,而且能带来预期效益。就具体目标而言,即土地整治项目带来的直接效果,同时也可将其作为立项的主要参考。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实践中,包括组织机构、施工、资金及权属和相关的档案信息等方面的管理事项,其中各目标还可进行细化,使其能更容易执行和操作。同时,将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目标评价过程中的主要指标列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然后以德尔菲法为手段对各评价因素和因子权重进行确定,分别制定影响评价因子与质量分关系表;由专家对此作出综合的评价,并对管理绩效结果进行计算。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通过对整治项目的工程实施及实施完工后所产生的成效进行分析评估,能规整实践活动,并监督工程资金的拨付及使用状况,从而促进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的规范化运作,进而实现我国土地整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新.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01).
[2]张勋胜.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科学,2015(07).
[3]黄田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J].卷宗,2019(11).
[4]周宗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J].新农村,2017(09).
[5]李冰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