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于亚杰
[导读] 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求在充分满足给水、排水要求的基础上

         于亚杰
         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求在充分满足给水、排水要求的基础上,不破坏城市的基础功能。而目前的城市给排水系统中普遍存在排水能力不足,缺乏给水系统的设计等问题。本次研究综合分析海绵理论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的表现与应用,在总结市政给排水系统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其具体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理念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现阶段我国各个城市运营管理中,给排水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因为给排水系统的运行不畅,很容易导致一些故障问题发生,致使城市相关区域的居民受到影响。基于市政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其中依托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改造优化成为关键手段,具备较高研究价值。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往往需要关注于多个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以求更好解决传统给排水运行问题,将海绵城市理念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2 市政给排水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价值
         2.1 改善生态环境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早已不满足于在物质层面上的需求,反而在精神层面上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使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度在随之不断地加大。在给排水设计中,海绵城市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给排水工程的质量,也可降低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确保人们的正常生活品质。在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政策之下,海绵城市理念在现代建设当中是重要的部分之一,可优化并且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良好的生活空间。
         2.2 水资源合理利用
         当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很多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规避水资源浪费,也成为市政给排水系统构建的关键着眼点。基于该方面诉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因为其存在强大的蓄水以及净水功能,如此也就可以在城市缺水时及时供给,缓解市政给水面临的较大压力,同时达到较强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效益,有助于绿色环保。
         2.3 实现可持续发展
         市政给排水系统非常复杂,所以对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改善和规划需要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规范性,通过对海绵城市的合理运用,改善城市积水和洪涝等问题,在改善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城市错综复杂的道路,如人行道、绿化带和车行道等,利用这些基础设施的过滤功能渗透水,将储水及时回收进行再次利用。因此需要在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中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建立科学有效的给排水系统,以此实现对排水系统的全面改善,体现出排水系统的可行性从而实现给排水系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1]。“海绵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应对城市整体变化,或者是在城市遭受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城市具备很好的弹性。在城市雨量比较大的时候城市可以具备海绵的吸水作用,同时与市政工程建设联系在一起,将自然径流、人工地下径流集合在一起。同时在保证的城市排水防涝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发挥储水功能,充分运用城市资源。
3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3.1 路基设计
         在市政道路体系中,路基是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影响道路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路基环节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做好排水设计,能够保障道路使用寿命,避免雨水积压而造成坍塌等不良风险发生[2]。

首先,在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之前,需要做好现场环境条件全面调研,了解当地的降雨量以及气候条件具体变化规律等,对路基土质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之后,本着强化路基排水性、透水性功能的原则对工程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同时,重点加强对填补技术的优化设计,在填补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尽量选择透水性能较高的材料,保证路基结构更加稳定。
         3.2 车行道设计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非渗透性路面的应用较为广泛,虽然其保证了道路强度,但也会给路面造成严重的积水现象,影响地下水供应,形成热岛效应。而在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之下,车行道的设计会更加注重路面的透水性能,减少地表径流,提升地下水循环补给效率。在实际的设计中,表面层适用于渗透性沥青混凝土,底层和基层实施可以选择非渗透性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雨水造成的路基损坏。此外,当雨水接触到路面后,可直接沿着路面坡度走向流入周边的绿化带中,提升雨水利用率。
         3.3 绿化带设计
         城市绿化带排水设计是海绵城市设计的重点内容,具有雨水收集和过滤的功能,需要予以高度重视。例如,雨水通过路面的地表径流至绿化带,通过绿化带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超出绿化带调蓄部分的雨水通过溢流雨水口进入雨水系统至下游。为了保证雨水顺利汇集,减少资源浪费,应合理设计溢流雨水口间距,溢流口高度应与绿化带最大蓄水层高度齐平,且不高于绿化带坡角高度。雨水落入地面后,应该对雨水进行相应的过滤处理,保证雨水的清洁,对此可以铺设砺石层和种植土过滤雨水,雨水渗透到地下后用于补充自然水体,以此满足城市的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求。
         3.4 附属设施设计
         第一,设计路缘石时应该依照不同类型做好研究,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排水设施工作。例如,平坦边缘石材的高度始终与周围表面的高度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好地让降水流入雨水出口或绿化带,以免造成过量的积水,从而损害城市的道路交通。而如果立缘石高出周围地面,多余的雨水将被直接收集到雨水出口,但是因为特殊的立石特性,难以真正保证雨水流入绿化带,因此要求设计师必须进行打孔。其次,在设计路肩边沟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城市建设的实质性问题,例如过去大多会选择使用混凝土材料,美观不足,更不用说雨水净化能力了,而且极易出现雨水堵塞的问题,因此,此时选择使用草木沟,目的是将必要的植被种植在地表沟上,能够更好地净化排放,收集雨水[3]。此外,在开展城市市政工程设计时,要求人员必须采取先进技术,注意充分结合绿地工程和排水设计,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人行道径流排放效率的提高。
4 海绵城市理论的创新发展
         海绵城市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能适应实践需求与发展需求的理论。因而,在具体适用海绵城市理念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对理论进行完善,丰富理论内容与实践方式。如,在大连市使用海绵城市理论改善其给排水系统时,海绵城市理论可丰富丘陵地貌的改善方式。在针对上海的改善过程中,海绵城市理论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丰富了关于大都市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经验,在不影响都市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给排水系统的改善工作。
5 结束语
         依前所述,海绵城市是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在环保、节能等方面所呈现的支撑功能比较突出。在市政道路工程领域,给排水是重要的系统,为保证其功能发挥正常,增强道路整体稳定性,市政单位需要积极转变设计理念,践行海绵城市理念,针对人、车行道、路基、绿化带等设施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在今后的市政给排水设计发展领域,市政单位需要在海绵城市的思想支撑下,加强设计工作的深入研究,积极落实创新举措,从而保证系统设计更加规范、合理,全面提高城市整体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 丁锡峰“.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24):231~232.
[2] 沈倩.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门窗,2019(23):152.
[3] 张林厂.试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33):272~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