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在城市化建设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孙文鹏
[导读] 生态城市在建设中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孙文鹏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13
         摘要:生态城市在建设中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是新时期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新需求。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问题,对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持续性损害,威胁国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应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建设生态城市,将水土保持作为建设的战略依据,优化城市居民环境。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城市;水土流失
引言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人口众多,可供使用的水土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同时,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对城市水土资源的破坏。国家经济发展不能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加强对城市水土资源的保护,这是城市建设发展必须加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1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城市水土保持主要是针对城市土壤侵蚀情况,结合水资源、绿化、可持续发展条件等完成功能分区,对水土流失复杂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主要内容是节约能源、控制污染、调节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生态产业,增强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可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开发,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求,因此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围绕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城市排水和水质管理、水土资源中美化和绿化管理等模块开展工作。
2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城市水土保持是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是城市化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减少城市开发对生态的破坏,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大力开展积极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将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发生的频率,降低对水土资源的损毁程度,是土壤和水体免收污染,减少水蚀与风蚀,为新时期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和绿化植物生长条件。总之,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是和城市建设发展同时进行的,城市的水土保持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绿化美化,而城市化建设应注重对水土流失预防及治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且协同发展。城市化发展和水土保持的目标都是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宜居生态城市。
3城市化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3.1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大量的地表面积被硬化,城市排水河道普遍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护坡,使地表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降低,天然降水下渗土壤的几率变小,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储量减小。同时硬化地面在夏季促使地表温度上升加快,城市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加了电力等能源的消耗。
         3.2损害城市形象,制约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各类城市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发现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雨一下,满街泥沙;大风一刮,满天黄沙。这不仅给群众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而且脏、乱、差的市容市貌也严重损害城市形象,影响投资环境,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建筑垃圾、余方的不合理处置
         城市化建设中的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包括建筑物基础开挖多余土石方、拆迁和建筑垃圾等。弃土弃渣不合理处置造成的水土流失等问题逐渐显现,备受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又如城市化建设中的城市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弃渣量多,建设过程中弃渣处置形成多个渣场,但很多情况下都没经过专业设计单位的专项设计,施工人员缺少水土保持专业知识,不了解水土保持相关法律规定和技术规范标准要求,随意倾倒弃渣现象严重,弃渣体缺少拦挡、截排水、护坡、覆盖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3.4淤塞排水管网,造成城市内涝
         城市排水系统多采用暗渠或管道排导市区雨水和污水,地面水土流失可直接进入排水管道。在监督检查时发现,部分房建项目,地下室开挖的土方在临时堆放过程中未采取拦挡措施,且灌注桩基础产生的泥浆未采用泥浆池收集,造成许多施工泥水未经有效沉淀就直接进入下水道,淤塞雨水管网,造成排水不畅,造成局部城市内涝。
4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4.1加大城市水土保持宣传力度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态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但水土流失的治理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性工程,关系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离不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媒体工具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形成全社会重视水土保持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民水土保持观念,增强水土保持意识,共同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贡献力量。


         4.2注重自然景观与城市的协调性,确保生物物种多样性
         城市的发展必须注重维护当地自然环境,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保证城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保护区域内原有的山水格局,保证大地机体的完整性,这是城市发展建设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在建设交通设施时,往往会对山脉地形以及水系造成破坏,山水格局的改变会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破坏当地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而引起生物、植物物种的减少,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一些地区在开采煤矿的同时,忽视了对尾矿的处理,随意堆积在积水区域中,弃渣形成的人造山体,稳定性严重不足,一旦发生大雨、暴雨就会倾泻出大量泥浆,严重堵塞附近的河道、排水管道等,不仅会破坏水系结构,也会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开展大规模城市建设时,必须加强对周边地区植物的种植,以求加快对自然环境的恢复。在绿化工作中,应该避免植物种类过于单一,要注重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确保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效益能够更好地得以发挥。应该避免表面工程,杜绝塑料草皮、混凝土假树、水泥板覆盖等表面工程的出现,城市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将保持生态平衡放在工作首位,这样才能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4.3扩大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
         信息化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占据重要战略位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可综合利用全国水土保持信息上报系统、生产建设项目区域遥感监管专用APP软件等,建立完整的项目数据库。按季度更新遥感影像,全面、准确地掌握水土保持现状信息及其动态变化,为水土保持全面预防、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支持。城市所有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的实时整合,可实现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远程化和“互联网”管理,从而全面提高监管效率与服务水平。
         4.4加强对水系生态环境的保护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构成地球生态环境的基础元素,而我国面临的水污染、干旱、洪涝灾害的问题十分严重,在城市发展建设之中必须加强对水系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之中的各个工程项目,不能破坏原有的水系结构,对水系的治污工作,不是简单的改造河道,必须聘请水利专家、生态专家给予更专业的指导,提高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水平,维护河流水系的生态平衡,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减小对水系生态环境的破坏。
         4.5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
         在城市水土保持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并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为了保证水土保持工作能够贯彻落实,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健全。这是保证城市水土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我国很多城市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时,都已经根据地方的具体特点制定了水土保持条例或者实施办法,很多地级市也根据我国相关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制定了与城市发展实际相契合的地方性法律以及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文件都能够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对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健全的过程中,要重视提高城市水土管理和监督队伍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在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监督的过程中,要开展严格全面的调查工作,保证能够对城市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有了解和掌握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政策法规,确保政策法规能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指导。与此同时,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方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严格落实水土保持相关制度,强化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以及验收工作。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控制人为导致的水土流失情况。
         4.6城市绿地的“海绵”方案
         在选择城市公共绿地的过程中,应强调收集、渗透、补充和净化的原则。如果以观赏为主,可选择雨水湿地和生态树池;如果以游憩为主,可选择生物居住池和沉降绿地;在设施的选择中,以突出绿地功能为主。总体而言,城市水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居民提供综合休闲、舒适、优美的景观服务。在独特的设计过程中,公共绿地基本功能范围的拓展必须与平均降水量相结合。在选择其他相关植物的过程中,要保证其合理性和规范性。
         4.7重视城市土地规划工作
         在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城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安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要根据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水土保持的相关要求以及原则,开展城市各项开发建设活动。除此之外,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如果对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没有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会严重影响原有水系的稳定性,例如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一些城市为了扩大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将原有的河湖水系进行填埋、占用,导致城市土地丧失调蓄雨洪、调节水循环的功能,使雨水资源成为城市洪涝灾害的原因。例如在武汉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逢雨必涝情况,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量湖泊被填,在过去的近三十年中,武汉建设总面积增加200km2,但是湖泊面积减少230km2左右。对湖泊进行填埋后,主要是以房产开发为主进行利用。这种方式严重破坏了城市本身的生态循环系统,导致城市的生态功能被破坏,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发展建设不能过于功利,只关注房屋、设施的建设,忽视了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只会让城市水土加速流失,环境变得恶劣,当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后,治理难度往往会变得更大。因此,城市发展必须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患于未然,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轩.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6):178.
[2]田学基.水土保持对城市绿色发展的支撑及对策探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11):186-187.
[3]常志勇.城市水土保持的若干研究与讨论[J].农业与技术,2018,38(17):60-61.
[4]刘勤.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的探讨[J].四川水泥,2018(08):122.
[5]陈茸,段利鹏.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J].吉林农业,2018(14):41.
[6]左双苗.浅谈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水利水电,2018(03):42-45.
[7]朱波.城市水土工程保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江西建材,2018(04):128+130.
[8]唐晨朋.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J].住宅与房地产,2018(05):221-2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