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霞
身份证号码:37293019870303****
山东济铁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济南 250031
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交通体系也在逐渐的完善,交通建设项目数量在逐渐的增加,作为我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铁路的建设事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高铁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流交通方式之一。高速铁路桥梁施工程序复杂,而且环境因素以及自然因素都会对高速铁路桥梁 施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此,在实际的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应的施工技术。本文对连续梁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高速铁路桥梁;交通系统;连续梁工程施工技术
引言
连续梁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施工技术,在当前的交通建设领域应用的比较广泛,尤其是在高速铁路桥梁建设过程中,更是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连续梁技术的影响下,高速铁路桥梁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效率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许多的技术性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连续梁施工技术应用难度很大,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抓住技术要点,减少技术因素对高速铁路桥梁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下文对此进行简要的阐述。
1 高速铁路桥梁连续梁施工特点
在当前的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桥梁的跨度往往非常大,这种情况极大的增加了施工难度,在连续梁技术应用环节,箱梁的跨度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80米和64米,这种工程现状,使得连续梁技术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正常情况下,在高速铁路桥梁建设环节,连续梁施工通常都采用现场浇筑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技术性问题,比如沉降问题的发生,就会对连续梁施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要给予沉降问题高度关注,减少连续梁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在当前的桥梁施工领域,对沉降值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必须要把实际的工程沉降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而且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参数的外静定结构参数进行全面的考虑,保证其在规定范围内,将不同结构对应的附加应力综合进行考量,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连续梁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和稳定性。
2 高速铁路桥梁连续梁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2.1合拢段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合拢段施工是高速铁路桥梁连续梁施工中的关键施工段,在当前的高速铁路桥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提升施工安全性,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连续梁施工通常采用挂篮吊臂施工方法。首先,对于两边跨的初次合拢施工,会将双悬臂变为单悬臂;然后是对两边跨进行合拢施工,使整个连续梁的施工能够承载高铁运行中的应力。另外,低于合拢段工程的施工,挂篮施工还可以应用在底模架的施工中,同时还包括了侧模板施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先采用两个挂篮演变成一个挂篮的施工模式,将挂篮从一端向着另一端进行施工,在施工完成之后,整个合拢段的工程也已经基本上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温度会对合拢段施工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在施工环节,要对温度进行实时性监测,当温度发生异常的时候,要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高速铁路桥梁连续梁施工质量,减少工程隐患。
2.2挂篮施工技术
上文中提到过,在当前的高速铁路桥梁连续梁施工过程中,挂篮吊臂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施工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挂篮的选型和结构设计尤其重要,挂篮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高速铁路桥梁连续梁的整体施工效果,所以在施工环节,必须要保证挂篮与箱体之间保持高度的匹配性,减少挂篮问题引发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性问题。现存的挂篮有多种模式,最常见的为三角式挂篮以及菱形挂篮,在这些模式中,三角式是最常见的挂篮形式,这种挂篮模式具有稳定性高的特点,可以保证施工安全性。首先是对挂篮的结构和组成体系进行选择,像模板和吊带等。然后,根据梁体的承载选择对应的挂篮承重框架,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对整个梁体的承重结构参数等进行详细的计算,保证挂篮施工中的承载参数最优化。在后锚设计完成之后,需要预留一定的孔径,这样能够保证挂篮同锚点直接的衔接连贯性。
2.3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在高速铁路桥梁连续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的关注支架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对支架进行检查,保证支架牢固性以及平稳性,为混凝土施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还需要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评定,重点的关注各种原材料之间的配合比,各种物料需要搅拌均匀,混凝土的搅拌时间通常要在三分钟左右。在混凝土施工完成以后,要进行及时的养护,避免因为养护工作的缺失, 影响到混凝土结构强度,引发混凝土裂缝,对高速铁路桥梁连续梁施工的整体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交通建设事业也在逐渐的推行,高铁的建设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高速铁路桥梁建设过程中, 连续梁施工技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施工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抓住技术要点,重点关注吊篮施工以及合拢段施工,减少高速铁路桥梁连续梁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打造合格的高速铁路桥梁,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山.高速铁路桥梁连续梁工程技术要求及施工后果控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9):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