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许丹
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 314400
【摘要】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培养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目标。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应包含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四个方面。其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做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然而,目前中职类学生思辨思维能力较弱,本文中,笔者就中职学生语文课堂思辨阅读进行教学探索,旨在提升中职学生思辨阅读能力。
【关键字】核心素养;思辨阅读;关联阅读;对分课堂
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培养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提出,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应包含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四个方面。[1]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视域中,什么样的思维属于“发展与提升”层级呢?陈兴升先生给出了结论:不应该仅仅指“文本里有什么”,也就是“表达了什么、有些什么意味、为什么这样说”等,而应该是“我读出什么、是不是真的、我怎么看、有没有更好的”等,如果说前者是“有见识、能理解”,那么后者就是“能识见、会评判”。[2]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中职语文课堂对学生和老师都确立了更高的要求,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作为核心素养之一,与其他三者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的发展提升要求学生“能见识”、“会评判”,而不仅仅只是复述教师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阅读能力。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还存在着几个问题:
(一)学生的困境
1.中职学生语文阅读量较低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中职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中职类学生阅读量远远低于普通高中学生的阅读量,其中差距最大的在课外阅读上,同时在课内阅读和拓展阅读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这说明中职语文在阅读教学安排上比较少,课堂教学后的拓展阅读以及假期阅读训练作业布置的也不多。
2.中职学生在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解读
中职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因种种原因造成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不得要领,效率比较低;又受到传统社会认同感影响,经常被拿来跟普高生作比较,缺乏自信。进入中职阶段,由于课程安排、家长的引导等原因,学生重视专业课而忽略了公共基础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中职生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他们会将老师讲的东西都记下来,会翻看自己的笔记,不会自己阅读、理解、品鉴、评价文本;即使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等课堂活动,很多学生也只是顺着老师、同学的思维解读课文。
(二)教师的困境
在课堂中,为了使基础薄弱的学生看懂读懂教材课文,教师往往把大量时间花在朗读和讲解上,即使组织了小组讨论合作等课堂活动,也把讨论合作的目标制定在一个框架中,以解读课文为主,这就导致思辨阅读教学只能停留在表面教学阶段,学生无法深入地进行阅读,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都受到了限制。而这表面化的思辨阅读教学,不仅无法锻炼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导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无法提升,更有可能使学生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往往会设置各种小组合作、讨论,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这种“表而繁荣”的现象满足了自己和外行看热闹的心理,但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对文本个性化的体验,使得课堂的学生活动流于表面,无法让学生形成思辨阅读的能力。
学生在中职阶段逐渐形成自己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辩证思维的转折发展期,同时他们拥有极具创造的想象力,这种思维特点体现在中职生身上就是他们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认识。当然,这些观点还不够成熟和准确,教师应该积极引导适当进行思维训练。而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思辨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课堂中文章的解读,写作能力的提升,甚至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在核心素养中,思辨能力就是思维素养的一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也符合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思辨能力不足,笔者从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思辨阅读能力。
(一)加大学生阅读量,可进行“关联阅读”
“关联阅读”要求学生在完成课文阅读的同时,阅读相关组合文章,这样一次教学活动下来,学生的阅读量会大大提升。并且,学生在掌握教材课文后,也很容易理解相关文章,不会对阅读产生障碍。
(二)质疑辩论式课堂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辨思维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而质疑辩论式的课堂教学法可以在教师提出观点时,学生基于文章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这种教学方法以辩论的形式为基础,学生可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可以打破课堂中教师“权威”的地位,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比如在文言文《鸿门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在课堂中设置辩论,教师提出自己对于项羽的人物性格看法,学生在文本中找到证据后可自由反驳教师观点;或者直接设置辩论赛“我想成为刘邦或者项羽”,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思辨阅读。
(三)“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最大的亮点是多了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这是连接讲授和讨论的关键环节,要求学生亮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大、收益中最多、最欣赏的部分,将自己认为较难的部分或者认为同学会存在困惑的部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考验同学,最后将自己不懂的或想要了解更多的地方在讨论时表达出来,求助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拓展了思维,更为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提供了思路和依据,提高了讨论的质量,使课堂上的综合活动不再流于表面,使思辨阅读教学真正落实到了课堂上。
参考文献
[1]金张泉.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小说教学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7(4):107-108.
[2]陈兴升.思辨性阅读,以什么为思辨的对象?[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