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
普宁市洪阳镇初级中学教师 广东普宁 515347
摘 要:随着高考新方案实施,语文高考命题模式正在进行改革,这就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必须向课外阅读方向倾斜。在新形势下,一方面要认真仔细研究生情、师情、学情和校情,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把握中学生生命成长特点,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引领学生真心喜爱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质量,课外阅读才能卓有成效。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 不均衡性 思考
新高考方案实施后有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也会大幅度降低难度,只有语文的广度和难度有所上升。所以,语文将在高考总分中拉开差距最大,也最容易拉开分数档次。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一致认同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不均衡性的成因分析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一是阅读内容的增加,以前卷面约7000字,现在约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0000字;二是阅读题量的提高,考试题量比往年增加了5%~8%;三是阅读面的扩大,卷面内容将涵盖文史哲、科技、时政等方面。教师必须研究最新动向,适应改革变化,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有机融合,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目前中学语文课外阅读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均衡性:
1、教育对象呈现不均衡性
部分学生有阅读兴趣,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阅读时总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无法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或者有意识地搜集、整理、记录,从而消化所阅读的内容;部分学生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没有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学生通过网络、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阅读了不少书籍,内容大多集中在日韩系列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游戏秘籍以及科幻小说等方面,文学名著涉及较少。
2、教师教学呈现不均衡性
部分教师只管阅读的数量,没有管住阅读的质量,也就是没有教会学生真正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引领学生真正对阅读产生兴趣,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疏离文本,对文本缺乏真切的阅读体验;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情景意象、辞章义理、精妙言语、绝妙章法等无知无感、无觉无味,会使学生钝化语言感知,僵化思维活动,偏狭文化认知;学生如果不会有效阅读,难以真正养成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语文核心素养。
3、家庭阅读氛围呈现不均衡性
有些学生家长本身就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周末经常带孩子去书店,一人一书,时而交流,时而做些读书笔记,体验阅读的乐趣;有的家长受应试教育影响,只愿意给孩子购买与考试相关的或者提升写作能力等方面的书籍,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大,阅读面也笔记狭窄。
4、学校阅读条件呈现不均衡性
目前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学校阅读条件呈现不均衡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有读书需求,省级中学、市级中学阅读条件相对较好,有宽敞的阅读室,阅读书籍丰富,更新及时,有老师给予指导;但乡镇中学和山区的学校没有充足的读书资源,很多没有阅览室,而且受经费限制,图书更新速度慢,以老书旧书居多。
二、依据中学生生命成长特点因材施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语文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
1、始于中学生生命成长天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生命成长的曲线,有些学生受家庭阅读氛围的渲染,受阅读启蒙早,较早掌握了有效阅读的技巧,阅读面广,阅读量大;有些学生也喜欢阅读,可是不能坚持,一方面是阅读的习惯没有能坚持,另一方面是阅读的角度也杂七杂八,没有形成真正有效阅读,明明读了不少书,收获甚少;有些学生就是不喜欢阅读,一打开书就困,看了很久都看不进去。这给课外阅读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始于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的天性,不要急,更不能拔苗助长,也不需要定时定量,教师可利用网络为平台,以实现阅读目标为前提,依据学生的阅读基础及阅读过程进行积极引导。指引学生制订和实施阅读计划,有针对性的使用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见的问题,鼓励学生把阅读后的体会和收获与同学一起交流,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技巧。
2、依于中学生生命成长节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外阅读行为是多元的、开放的,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依于中学生生命成长节奏积极构建多元化、多样化、多主体的课外阅读机制。一方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积极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课外阅读共享机制。家长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能清楚了解孩子的阅读过程与阅读能力,积极配合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孩子远离不良书籍,防止孩子沉迷网络。如开展家长、学生、教师共读一本书活动,父母、孩子和教师之间进行阅读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搭建网络平台,整合网络资源,以拓展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如组织学生之间以网络为载体,开展“评读、评思、评说、评悟”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3、成于教师独特的风格
教无定法,教学一定要根据教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教学方式可做以下各种尝试:首先建立班级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举办小组主题阅读活动,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从而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老师指定专题和学生自选主题,大家分享见闻,积极发表见解,充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再次是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通过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命题征文活动等,鼓励学生参加作文竞赛,设置奖励激励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在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中逐步积累,慢慢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以教学魅力引领学生。
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还应着重处理几对关系:一是教材与教学的关系,要基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而不停留于教材;二是上与下的关系:理论深度要上的去,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不能庸俗化,还要注意严肃性,理论实践要下得来,要用通俗的语言、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理解、认可、接受;三是始于终的关系。阅读的起点是为了什么?阅读的起点是带着问题阅读,激发学生的好奇,有好奇才能有动力,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终点又是为了什么?让学生养成终身有效阅读的习惯。
作者简介:方俊(1983-6-),男,汉族,广东普宁人,语文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