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莲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实验小学民族校区赵坊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学生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都不一样,在基础知识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落实全面发展教学理念,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教师要分析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效地展开教学。特别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知识逻辑结构复杂,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来吸收新知识,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还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因此要想提高班上整体成绩必须要对学困生的障碍成因和转化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困生
学困生是指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思维能力方面表现出与其他学生有较大的差异性。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是一门理科不像文科知识那样,可以依靠背诵来吸收新知识,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适当的交流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学困生恰恰在这方面的养成还不够,所以表现出数学学习障碍。
一、情景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困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兴趣往往不是很高,大多数学困生带有着厌学的情绪,他们将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兴趣不是很高,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太过于枯燥乏味。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情境,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引入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困生摆脱厌学情绪,从不爱学习转为热爱学习。
例如在讲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这一节知识时,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掌握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认识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来表示,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来表示。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图片中的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哪些单位来表示,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这些物体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动画:在一个天平秤的左右两边分别放置一个铁块和一包棉花,首先问学生:天平应该要往那边倾斜呢?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天平应该是向铁块这一边倾斜,但是结果天平却向着棉花这一边倾斜。由于教师给出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的求知欲望顿时被激发,教师让学困生来解释这个现象,鼓励学困生自由表达出自己的意见,结果发现与之前相比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对情境中的现象非常好奇,部分学生认为棉花的重量远远超过了铁块的重量,所以天平向着棉花这一侧倾斜。伴随着学生的疑问的提出,教师可以将物体的质量单位这部分知识引入课堂,思考棉花和铁块的重量可以分别用克和千克中的哪个单位来表示。
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对学困生转化的第一步,任何学习都必须要有极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导入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设计有效的导入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导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通过教学研究发现大多数学困生在学习上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喜欢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埋藏在心理,而不愿意倾述出来,导致自己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下一阶段的学习[1]。作为一名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师,在落实全面发展观念的前提条件是让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包括班上的学困生,杜绝学困生在课堂上滥竽充数,给予学困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是学困生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例如在讲授小学数学:《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这节课时,本节课学数需要掌握加减乘除综合在一起的运算过程,对于学困生而言将某种运算方法单独列出来,他们勉勉强强能够应对,但是如果将所有的运算符号都综合在一起进行运算,对学困生来讲就是一个挑战。教师讲解完一遍新课后随即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每一组至少有一位学困生也至少有一位优等生,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主要包括加法和减法的综合运算、加减乘除综合起来的运算、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优等生负责监督本组的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让学困生先从最简单的题目入手,循序渐进到最后掌握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组内的优等生可以发现本组的学困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不明确运算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不知道要先计算括号里的算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让其他组员指导学困生来化解,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困生来说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务实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和组员的交流合作发现自己的问题,在组员的协助下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
小组合作学习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意义非常大,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交流沟通,封闭自我的学习模式只会让自己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打开学困生沟通交流大门的钥匙,是培养学生爱沟通爱交流的学习过程。
三、动手学习实践为主导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部分小学生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太过于枯燥乏味,学习起来没有动力,每天面对着枯燥乏味的数学语言总是提不起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更是产生了畏惧情绪,这一点在学困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堂转化为一节动手实践课,小学生喜欢动手制作一些小模型,为何不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设计自己喜欢的小模型呢?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困生多应用知识。
例如在讲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节课时,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但是计算方法不是单纯的套公式,而是能够理解公式,将公式熟记于心,在考试的过程中即使不看公式也能够求解面积问题,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灵活应用公式的能力,能给个通过公式来求解长方形的长或者长方形的宽等等。教师设计了一次动手实践操作学习活动,告诉学生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积,让学生设计出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比一比哪一位学生最先设计出来,哪一位学生设计的图形最美观。或者给出图形的面积和图形的长,要求学生制作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图形。本次活动的设计教师并没有将知识的练习和学习目标直接表露出来,而是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在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习能力,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教学观察发现大部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比以往都要高出许多,主动拿起材料纸张和剪刀,根据教师的要求认真设计属于自己作品。
动手实践能力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必备素养,很多数学知识是融入在模型之中,学生要懂得如何分析数学语言,掌握建模的方法。思考如何将知识融入在建模过程中,实践不仅仅可以吸引学困生参与学习,对学生进入中学后的数学学习具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学困生是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学生,这一类学生比较特殊在心理上他们害怕失败,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赞扬,在学习上他们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产生畏惧情绪。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将这部分学生和其他学生区别对待,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从优化教学策略入手,以生为本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力。
参考文献
[1]李太平.浅谈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J].新课程,2020(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