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美术第二课堂中开展定格动画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3期   作者:罗心敏
[导读] 为提高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我校在美术第二课堂中试开展了定格动画制作的课程。
        罗心敏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双桥路7号中心小学  528300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我校在美术第二课堂中试开展了定格动画制作的课程。笔者依托校内美术室、电脑室等室场条件和学生平板电脑、摄影设备等硬件支持,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在校内开展面向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的定格动画第二课堂实践研究。
        关键词:定格动画 第二课堂 教学实践 策略

当今社会对美术设计岗位的需求日益增长,设计能力是基本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常规美术课堂中,由于教材和室场条件等原因,学生能接触到的设计课程并不多。因此,利用第二课堂,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扩大知识领域,对设计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定格动画有着可用材料丰富、制作周期短、易于操作等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台小小的智能手机已经可以取代笨重的摄影设备,充当拍摄定格动画的工具。这些优势使得定格动画成为最适合对小学生进行设计艺术启蒙的艺术形式之一。
笔者在相关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面向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在我校美术第二课堂中进行了定格动画教学的实践,探索并挖掘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分层次、分环节设计教学内容。
定格动画的创作涉及到脚本创作、场景和角色设计、镜头语言、布光、配音和配乐、后期制作等多种知识技能,这要求教师在设计定格动画课程时,分环节地设计课时和教学内容。例如,笔者设计了“初识定格动画”、“定格动画的创作方法”、“创作不同类型的定格动画”三个单元课程,共计13节课时。
在“初识定格动画”的环节中,学生学习动画原理、理解定格动画的定义和特点、分类。在学习“定格动画的创作方法”这一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定格动画的制作流程、学习软件的拍摄技巧、设计脚本、设计角色和场景、尝试拍摄习作并配乐和后期制作。在“创作不同类型的定格动画”这一环节中,学生进一步学习动作规律,并体验不同类型定格动画的创作,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创作的空间。

        二、初识动画,在基础课程中理解动画原理。
        定格动画教学中第一个难点便是对动画原理的理解。“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只有先理解了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创作阶段教学。
        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引导学生制作了一段简单的集体动画。在课堂上,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作品变成了会动的视频,由此明白动画的原理:一张张单幅图画连续播放,就形成了动画;而这些单幅图画被称为“帧”。接着,教师调整帧速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快慢的变化。有了对“帧”的了解,学生基本能初步理解定格动画的概念。
        在这一活动中,由于学生亲身参与到动画的制作中,并直观地看到了初步的成品,因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能较快地理解动画原理,且对接下来的动画课程充满期待。

        三、在欣赏中学,培养自主归纳能力。
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强。教师可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筛选出合适的动画作品;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共学单上布置的任务目标,对定格动画的特点进行分析整理。在欣赏中学,既使学生获取到更多信息、拓宽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师在选择课堂上赏析的动画作品时,应当从任务目标出发,选择具有如下特点的作品:时长较短,不超过一分钟;题材贴合小学生生活和兴趣,趣味性强;针对性强,内容提炼,特点明确。例如,通过欣赏不同媒材的定格动画短片,学生能总结出定格动画的分类。而通过欣赏定格动画电影的制作花絮,学生则能归纳出定格动画的制作过程和工具。


        
        四、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
定格动画的拍摄流程长、步骤多,是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重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在实际操作前将结论讲授给学生,一则耗费时间长;二则学生“消化不良”,印象不深,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仍然会出现讲过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应倡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先做后讲,重视探究的过程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不妨先放手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尝试拍摄习作,要求小组记录遇到的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反思,集思广益,提出解决方案,师生共同小结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小技巧。
在学生的自主尝试和反馈中,动作不流畅、镜头晃动、投影等关键疑难都逐一得到了解决方案。此外,由于先提前体验了拍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到正式创作的阶段时,学生在设计脚本时便会主动地考虑到脚本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进行自主创作。

        五、针对脚本设计的难点,加强引导,以激发学生灵感。
在脚本设计中,部分学生思维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但有时会缺乏逻辑,或是不切实际、难以实现。部分学生则缺乏创新思维,只会模仿教师的示范和范例作品。部分学生则犹疑不决,没法确定感兴趣的脚本主题。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提炼出贴合生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主题。为了保证学生的想法能顺利实现,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限制性的要求。接下来可借助故事导入、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灵感。
在课堂上,教师先是以“一句话小故事”导入,使学生了解到动画脚本中的要素:角色/对象、场景、情节。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一步步地完善脚本: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角色/对象,接着选择场景,最后设计故事情节。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为脚本选择合适的素材,并用元素置换的方法为脚本增添创意。
        
        六、巧用示范,直观演示技术疑难点。
定格动画课程中涉及到的技术较多,十分考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如果仅是口头讲授,学生难免有纸上谈兵之感,到实操时便会屡屡碰壁。而示范则能直观地演示技术疑难点,相当于先给学生打了一个样板,学生学习起来便会更容易上手。
在示范时,要注意内容不宜太复杂,应选择简单易懂、有针对性的案例,便于小学生理解接受;还要注意时长不宜太久,可运用视频录制、剪辑等辅助手段,将教师示范制作成若干微课段视频,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堂上练习时间。
在示范时,还可将示范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将正面示范与反面例子相结合,形成讲授——示范——练习——现场指导——根据现场反馈,结合反面例子进行二次示范——现场指导的教学模式。
        
        七、“小小放映厅”——及时评价反思,自评为主、教师小结为辅。
每次习作课后,教师都应及时组织一次 “小小放映厅”活动,通过观影、观后感、花絮分享这三个环节,采取多主体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小结为辅,建立起个性化的评价方式。
在观影环节中,教师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及时进行阶段性反思,以便对之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在观后感环节中,学生自由地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建议,锻炼鉴赏能力。在花絮分享这一环节,学生分享协同合作中的趣事、总结合作中的经验教训。学生纷纷表示,在学习定格动画的过程中收获颇丰,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艺术创新的乐趣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徐舒沁.以培养小学生动画创造力为主的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严素雅.融入跨学科学习的小学定格动画单元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8.
[3]金晓娟.定格动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