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白玉 张时俊
四川轻化工大学 643000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长久以来所积淀而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能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提供灵感来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而创意产业的兴起为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视角,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发展也需要进入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以提升城市形象性。宜宾市历史悠久,与云南省接壤、拥有川南最大的苗族聚居地,横江山歌、兴文民间耍锣、苗族竹萧、南广河船工号子等得天独厚的“音乐名片”,对其进行创新传承与文化创意旅游对接的可行性与模式分析,有助于形成本土原创旅游品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旅游;音乐类非遗文化;宜宾市
四川宜宾市地处川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有众多传承于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自身内涵的同时又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如何在文化保护的同时又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以努力实现经济效益。这是在文化(创)产业这一新型产业兴起之后提出的关键问题。
一、文化创意旅游的提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创意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诞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不仅改变了人类文明的传承形式,而且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谓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与传统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手段,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载体,形成产业联动效应,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文化创意化转型。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有其高融合性、高渗透性的特点,结合“非遗”的文化资源,既有利于“非遗”的活态传承,又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特色产业体系,树立城市的特色文化品牌。
二、宜宾音乐类“非遗”与文化创意旅游对接的可行性分析
1.“非遗”是文化资源
“非遗”是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通过不同的形式所表现并被记载和记忆的文化成果,能够体现出各个地区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特色,是我们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宜宾作为长江第一城,包含横江山歌、兴文民间耍锣、苗族竹萧、南广河船工号子等音乐类“非遗”,均具有审美、文化、历史、教育、旅游、经济等多重价值。将其应用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中,既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灵感来源,又能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更能形成宜宾旅游的原创品牌,体现区域文化的差异性与原创性,保护本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浪潮的冲击。
2.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新渠道
旅游的本质是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使他们得到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下来做“非遗”的传承,既能促使“非遗”在内容或形式上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设计创新,又能利用现代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将其保护并传承发扬下去,给“非遗”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同时,文化创意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地方性“非遗”提升知名度,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创新提供资金,两者之间可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宜宾音乐类“非遗”与文化创意旅游的对接模式
“非遗”与文化创意旅游对接的模式选择会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旅游产业的集中程度、“非遗”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小等,但无论是何种对接模式,首先应该努力增强“非遗”的竞争力,形成适应市场的、满足产业化运作的产品,才能使项目有可持续的发展前景。结合宜宾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以及音乐类“非遗”的观赏性和艺术特点,提出以下三方面对接模式。
1.设立音乐仪式“非遗”体验馆
体验馆是能够为游客或当地学生、群众提供亲身参与的场馆,通过让人们亲自体验表演、扮相、仪式等过程,而对“非遗”产生兴趣。如宜宾兴文县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左右)的“花山节”,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芦笙、箫筒等传统苗族器乐制作,参与跳竹杆舞、吹芦笙等体验活动。让当地人负有保护传承的使命感,也可以让更多游客了解川南苗族的文化,了解宜宾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有价值的开发资源。
2.建立现代化的“非遗”数字博物馆
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宜宾市的很多景区已经实现通过扫二维码听景点讲解的技术,那么对于音乐类如民歌、器乐等“非遗”项目,结合数字博物馆资料,也可以实现扫码看视频的功能,既可以宣传宜宾的文化辉煌历史,也可以作为传授宜宾部分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的手段之一。
3.音乐类“非遗”走入文化创意产业园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个城市文化娱乐集中的地方,一般都会聚集着拥有先进科技、超前理念的文化创意企业。音乐类“非遗”项目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助于获得传承和产品开发的设计创意人才,以及先进的科技支持,从而让这类“非遗”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需求的结合,继而开发出更多的衍生产品,有助于此类“非遗”深入市场,走到游客和群众身边。
宜宾音乐类“非遗”项目需要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在产业园内找到新媒体或动漫设计的合作。如通过3D技术建立僰人文化、体验僰人乐舞图像,让世人瞩目于这个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勤劳尚武的民族的奥秘,通过与动漫作品及音乐的结合让年轻一代也关注到“非遗”文化的传承。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很多地方性文创产业缺乏自身的特色,将地方音乐类“非遗”项目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利用地方音乐种类较多的“非遗”的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能为宜宾市文化创意产业带来颇具地方特色的新项目,形成本土原创品牌,增加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刘宇统.四川宜宾僰人音乐研究世纪回眸[J].音乐创作,2011(04):107-109
[2]刘月.民族旅游背景下族群认同的强化——以四川苗族“花山节”为例[J].旅游规划与设计,2015(02):40-49
[3]喻玲,王志刚.旅游目的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2):95-96.
作者简介:周白玉,1982.03,女,民族:汉,籍贯:四川自贡,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美学,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等。
项目来源:宜宾市社科联2019年市级社科规划项目“新媒体时代宜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与文创产业体系开发探索”(项目编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