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创新教学视角下对视觉意向性的若干思考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3期   作者:莫元春
[导读]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视觉意向性,指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能够运用某种特殊的眼光观察事物及其形态
        莫元春
        巴州区第十二小学校   636000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视觉意向性,指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能够运用某种特殊的眼光观察事物及其形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形成何种“眼光”,他眼前的事物就会向他提供何种心理图像的“显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相应的概念,形成一定视觉意象画面。这样,学生在获得了“面向事物本身”的视知觉思维能力后,能够更好地认知事物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美术;视觉意向性;视知觉思维;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现阶段美术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美术的重要性,因为不是学习主科的原因,很多班主任对学习美术没有达到充分的重视程度,小学生本来自控能力就差,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学习重点要教师积极引导。但是很多学生对于美术没有具体的概念,就认为美术就是画图画的课程。这是不对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让学认识到美术是什么,美术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为什么要在小学教育课程中,开设小学美术这门课,很多班主任就是管好班级纪律,学好数学语文就可以了。这种想法严重的背离了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旨。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整体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是非常不利的。
2小学美术创新教育
2.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最强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不能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对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具体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包括对多种知识的学习,比如中国画、工笔画、卡通画等方面,而这些知识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还未完全发展成熟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利用设置悬念、故事导人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通过设置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进人美术教学的实践中,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趣味课堂
小学美术教学因为没有升学考试压力,这给美术教师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教学的可能。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不断翻新花样,让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人课堂,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诗歌教学便是有效的情境创设之一。在以往成功的教学案例中,小学美术教师能有效利用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把富有诗情画意的诗歌作为教学导人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营造各种各样的趣味课堂。
3视觉意向性思考
3.1逻辑清晰,看明白才能说出来
学生眼中看到的每一件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是独特的。不同的艺术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其形式承载的是不同的情感,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主观感受,这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常态思维下,多感官知觉习惯往往制约着学生的思维,不同的学生感受视觉图像符号的方式有不同的特性。如,在《感受声音》这一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呈现具体图像,而是为学生创设通过听觉感知声音的相关情境,以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学会感受、认识并表达某种现象。之后,教师选择四位学生将自己的感知表现出来。第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了线条符号,以现实生活里的物象形态表达教师的指令;第二位学生的表现比较有代表性,直接画出了发出声音的主体——一只敲击小课桌的大手,通过手的大、课桌的小,形象地展现产生声音环境中的具体物象特征;第三位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用两只脚表达自己的认识;第四位学生用一行折线表现自己的认识。这样的符号体现了学生以往积累的生活经验。形是造型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以上四位学生的表现说明,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象形态,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其各自的心理知觉是一致的,他们往往是按照自己的视觉经验表述自己的感知的。

由于学生对视觉图像符号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这样的知觉水平与视觉经验决定了他们认识形态的基础,有时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使学生达到“特别地看,有意思地说”的知觉表现水平,美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对比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使学生明确不少艺术家善于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声音。
3.2方法引路,视觉经验决定表达能力
3.2.1对教学的反思
        《下雨了》一课属于人文性主题,教师应该将每个课时里的具体美术表现技能教学与人文主题教学整合为一体,按照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对于这样的课题,在欣赏环节中,教师不需要过多讲解,而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视觉经验结合现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每个学生都有关于下雨的生活经验,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相关感受。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其表达自身的感受,有助于创作环节的开展。
3.2.2图示教学的几种方法
        (1)参照性表现这是一种照图表现的美术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美术教师出示的图片、作品等进行表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具体技能性表现时,需要坚持引导学生“特别地看”和“有意思地说”。基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美术教师既要关注他们的新体验,又要保护他们语言表达的自主性。美术欣赏学习是贯穿整个美术学习领域的。
        (2)临摹范画部分美术教师认为,如果不让学生大量临摹,学生就可能难以有足够的积累,其在绘画时往往会出现缺乏自信心的问题。但是,临摹性表现也需要通过欣赏作品引导学生积累视觉经验。因此,美术教师要启发学生对某种表现性方法或图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好不要“照葫芦画瓢”式地临摹。
        (3)记忆性表现如,《下雨了》一课的教学表现方式就属于记忆性表现。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欣赏作品后,让学生开始绘画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相关视觉经验表现画面。学生虽然对“下雨”这一主题较为熟悉,有比较丰富的视觉经验,但将相关的视觉经验与绘画表现相结合还要依靠教师的欣赏教学引导,也需要学生主动提问。学生只有提高对表现性学习的认知水平,才能最终提升自己的创作表现水平。
3.2.3低年级学生的形态知觉及表现分析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无故障感。所谓的“无故障感”,表现为学生在这一阶段感知生活物象时的自然状态。虽然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生活物象的知觉依旧建立在存在物的基础之上,但其往往对自己的美术表现充满自信,能够通过美术创作活动获得自豪感与成就感,这就是一年级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虽然学生的内心在感知生活物象时可能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但其强烈的自我意识往往会帮助其反复修正自己的知觉,主体性成为学生表达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动力。基于此,从一年级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渗透符号意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有限,往往难以较好地理解符号的隐喻性原理。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思路:在实际的美术表现活动中,任何的触觉行为和留在材料上的痕迹,或者工具与材料所产生的变异性构成,都是通过符号的隐喻性原理表达的。痕迹是符号,变异性的新构成方式也是符号。
结束语
日有所思,日有所积,就会日有所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以往的思维模式,将“特别地看,有意思地说”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在推动教学模式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融入对物象的感知,突破思维局限性。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小学美术教学空间,而且会让学生学有所乐,感悟美术学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力加,章献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必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顾敏 .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分析[J]. 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2019,16(03):169.
[3] 管弦 .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47):192-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