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露梦
浙江省杭州市大关苑第一小学 浙江省 杭州市 310000
摘要:本文从笔者两次执教的《动物的卵》一课,强调以“主题·探究·表达”的学习方式进行科学实验课中的自主研究。通过有效提问、深入互动、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给予学生多展示、质疑、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主题探究 小学科学 教学重构 学情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现在的科学课堂中,教师对学情的了解不够,为了防止出现无法预知、不可调控的意外,总会减少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与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过程,以达到可控的、按照教案“完美”上课的目的。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思考的自主性,养成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的习惯。
正如笔者在教研课《动物的卵》的试教中,由于缺乏对学情的了解,未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探究、展示的时间,导致试教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馈较少。在分析第一次试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后,笔者采取“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对课堂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并在第二次教学中得到了成功体现。
一、锚准学习主题,给课堂教学定位导航
基于第一次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在第二次课堂中引入了“主题·探究·表达”的学习方式。
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探究时间与选择,发挥学生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真正的实验课堂中来展示自己的思维与过程。在第二次课堂中,笔者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考虑他们了解什么、想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障碍,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怎样才能挖掘学习潜能。
学习主题,犹如课堂教学的灯塔,不仅使教学得以定位,同时还影响着教学的方向。《动物的卵》是关于动物繁殖的第一课。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对鸡蛋进行比较观察,观察鸡蛋在形状、颜色、数量、大小内外部等方面的特点,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这些观察到的结构的作用。对鸡蛋结构充分了解之后,还需了解鸡蛋的孵化过程,体会生命发育的完整过程。
通过仔细研读教材、教案,分析学生的学情和最佳发展空间,笔者最终确定了本课的学习主题——观察并分析鸡蛋的各个结构在小鸡孵化过程中的不同功能,以发展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二、脉动实践探究,让课堂教学循序迈进
1.抛主题,以激教学风暴
探究学习,需要在主题引领下循着一定的线索逐步迈进。这一条教学线索,包含了实践线索和思维线索。也就是说,教学既要遵循探究的一般过程,也要符合学生思维的逻辑,从而使动手和动脑一起脉动。在《动物的卵》一课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解决问题状态,包括收集信息、分析调查、互动交流。
本课的引入部分,由“鸡蛋”一词引发思维风暴:让学生在一分钟时间里联想尽可能多有关鸡蛋的内容,学生的思维被这种比赛形式的头脑风暴点燃,激起无限联想。有的学生会便联想到鸡蛋的结构,包括蛋白、蛋黄、蛋壳等;有些学生会联想到公鸡、母鸡、番茄鸡蛋...丰富多样的联想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充分引起学生想要动手观察鸡蛋的欲望。学生带着问题与兴趣进入了后面的观察环节,探索积极性高。
2.现问题,以明学习线索
学生的思维活动由问题开始,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往往来源于问题,笔者改变了之前“宽”、“大”、“空”的提问模式,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能随时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生利用手中工具自主对实验进行探究后,笔者直接提问“观察结束,我们来交流下,看在2分钟的观察时间内,哪个小组获得的有关鸡蛋的信息最多”。问题简洁有效,给了学生很多的发挥空间,同时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更加激发学生争相回答问题的欲望。当学生指出他们发现鸡蛋中的蛋黄浮在蛋清之上时,笔者随即提问“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可以展现出该小组观察的方法与思路。
3.适指导,以促主体互动
笔者在本次课堂中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激发了个体积极参与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给出明确的操作步骤,在明确实验目标、了解实验工具之后,学生可以自由选取工具,对鸡蛋的内部与外部结构进行探究。该实验准备了放大镜、手电筒、尺子、镊子、培养皿等工具,这些工具的用途大部分简单明了,学生稍微思考下便可以自主运用工具开始探究。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更深刻了解了这些工具的用途,也会自主思考,寻找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而非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小组之间互动、组际之间互动,师生之间互动,充分调动全班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三、强调证据表达,促课堂教学高阶聚焦
1.表达主体多元化,以满足表达的公平性
课堂中的多元化表达主体,包括学生个体表达与小组表达。教学中学生的“个人秀”不可缺少,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能够极大建立起自信心,提升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结合小组的 “团队秀”,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分别负责不同的内容,尽可能的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成员负责口头报告,有负责实验演示,也有负责答疑,各尽其职。小组成员间的配合使整个展示过程清晰、明了、全面、准确。这种多维结合的展示方式避免了以往展示时一人独角戏的尴尬场面,让小组内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表达过程,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2.表达方式多元化,以实现表达的层级性
大部分实验课堂中探究过程总是热闹有趣,而展示交流时总是沉闷枯燥,学生心不在焉,导致交流阶段学生参与度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实现表达层级性,使表达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笔者在第二次课堂教学中,从头脑风暴、实验观察结果到实验结论讨论,都由小组合作展示。展示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自由选择多种展示方式。例如,在对鸡蛋内部结构观察的展示中,实物投影配合口头汇报,对各结构进行描述;黑板图示对实物投影进行了补充与简化,使结果更加清晰明了;记录单呈现展示了小组的思考过程,并有针对性的解决老师的问题,使展示内容更具指向性。多种方式展示能够让实验的结果更加立体,更具层次。
3.表达内容评价化,以精进表达的证据性
在一些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让其余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开展生生互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在别的同学发表观点时寻疑问难,养成善思敢问的习惯。并且,在生生互评中结合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对过程的理解与知识的掌握。
生生互评过程中,展示小组成员与其他小组成员相互提问、解答并进行改进。这样的评价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鸡蛋结构的观察与猜测中,展示小组认为蛋黄表面白色带状的结构为鸡胚。针对这个猜想,许多小组都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有些认为是小鸡的羽毛,有些认为是小鸡的骨头…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中来。生生互评的过程使学生思路更广,联想更多,求知欲望更强,相互间的一问一答,让学生的思维碰撞更激烈。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发言、对话、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课堂中更多关注学生的状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俞秀红.动静相宜:小学语文课时目标适应学情的重构策略.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2014.
[2] 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