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铸魂 坚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3期   作者: 曹文洪
[导读] 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要寻求文化自信,职业教育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中寻找“根”与“魂”,坚定职教文化自信,这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基。
        曹文洪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272067
        【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要寻求文化自信,职业教育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中寻找“根”与“魂”,坚定职教文化自信,这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基。
        【关键词】扎根铸魂   文化自信   德艺兼备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职业教育看似起步较晚,很多观念、做法似乎不如西方国家成熟。西方职业教育的很多做法和办学理念固然值得借鉴,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是职业教育的根脉。职业教育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中寻找“根”与“魂”,来阐释时代价值。要从中华文化自信、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史、大国文明创新、大国工艺贡献中阐释班墨匠心文化,坚定职教文化自信,这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基。
一、追根溯源,探求职业教育发展脉络
1.圣人孔子教育理念中的职业精神
历史是一面镜子,当前许多职业教育思想问题,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在职业教育中深刻地了解其过去,可以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鉴,可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1)循循善诱,以温和生动的人格教育铺就人生底色
        研读《论语》及相关儒学经典后,就仿佛看到一位温和、睿智,能够循循善诱的夫子形象。他温和生动的人格教育为广大弟子铺就了良好的人生底色。他的谆谆教诲成为后世教育的不朽经典,千年之下,仍熠熠生辉。
(2)依仁游艺,进则富贵可求,退则安身立命
孔子教育学生重视品德教育和文化修养,提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特别重视以“六艺”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实操类的社会活动和职业教育强调的技能培养是一脉相通的。拥有良好的品德、具备了文化的滋养,再掌握一些生活工作技能,就具备了立足社会的基础。进则富贵可求,退则安身立命。
(3)知行合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在孔子看来,从政是学以致用最好的方式。
即便面对不太理想的从政环境,孔子也主张:“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他认为只有积极入世,只有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才能离淑世理想更进一步。
2.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与职业教育的精髓相契合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做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因此,知行合一,强调的是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这与职业教育的精髓是非常契合的。没有实践的职业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3.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绽放职业精神光芒
(1)“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2)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及实践能力。


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绽放着职业精神的光芒。职业教育的精髓“知行合一”以及“知”与“行”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有着文化传承的渊源的。
4.诸多工匠技艺精湛,灿若群星:匠心引领,开拓创新
翻一翻《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就会发现,诸多能工巧匠技艺精湛,灿若群星。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天文、历法、算学、医学、农学、冶金、陶瓷、建筑、纺织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辉煌的成就。特别是造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更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无数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带领着我们不断传承创新,成为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二、扎根铸魂,涵养职教师生精神品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文化的根脉。职业教育文化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中寻找“根”与“魂”,既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也要以工匠精神来引领学生成长为技艺精湛、职教报国的新时代青年。
1.师之“魂”:孔子、王阳明、陶行知等
孔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称为“万世师表”;王阳明身体力行、实践“良知”,形成了强大的阳明学派;陶行知更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现代教育事业竭诚奉献。他们光辉的名字及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每一位职教者。积极入世,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这些教育理念无疑也成为职业教育的精髓和核心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崇尚技艺是职教的灵魂,学校要创造条件,为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使职业教育实现学习、教学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知行合一”是职教的宗旨,为人师者应该做在前面,注重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要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把技术技能的不断更新作为职教的定位,才能从思想和理念上带领学生走得更远。
2.匠之“根”:班墨、徐光启、许振超等
任何一个时代中,都少不了匠人的身影。距今 2000 多年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我们就曾诞生墨子和鲁班两位世界级工匠。鲁班以手工操作为职业,钻研技巧,精益求精,把工匠技巧发挥到了极致。而墨子崇尚科学,以人为本,兼通工匠技巧,是著名的哲学理论家。新时代的工匠,自应兼具“班墨精神”。职业院校学生应当传承和培养鲁班和墨子身上那种专注、严谨、敬业的精神。
明代中西会通的科学家徐光启,也是一位农学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他勤勉好学,善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译出数学名著《几何原本》与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书中介绍了西洋的水利工程作法和各种水利机械。同时,他勇于实践,格物致知,完成了“杂采众家,兼出独见”的《农政全书》。徐光启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心系国家,精细科研,态度严谨,充满探索精神,是职业精神的完美典范。
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其所在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企业之一。许振超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立足本职,务实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自学成才,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他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赞叹,将"振超精神"名扬四海。为职业精神树立了新时代的标杆。
三、德艺兼备,锻造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新时代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任务,就是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用优秀传统文化扎根铸魂,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1.树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职业技能的体现,更是内在精神品质的彰显。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加大教育引导力度,树立工匠典型,厚植工匠文化,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2.提升技能技艺。技艺是匠心的外在体现。中华民族工匠技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劳动者要用匠心引领技艺的提升与超越,立足我国现实,放眼世界制造业发展方向,不断探索技艺提升路径,在既有技艺水平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
        3.广育技能人才。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职业院校承担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职业院校应着力构建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产学研”良性互动平台,才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总之,从“积极用世”教育的先行者孔夫子,到倡导“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先生,再到主张“教学做合一”的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其思想无不散发着经国济世的光辉。灿若群星的能工巧匠无不昭示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者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扎根铸魂,以期培养德艺兼备的技能人才,实现技艺强国、职教报国的远大理想。
作者简介:曹文洪(1969-),男,汉族,籍贯:山东微山,大学本科,副教授,工作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书法教学
基金项目:山东社会科学基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