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背景下以强度为核心的训练负荷必将是提高训练效果的趋势 (以田径为例,从训练学、生物学视角来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3期   作者:李灵超
[导读] 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趋势正在将竞技体育的多元化平台推向高潮,在这个以商业为背景的多元化体育竞赛活动充分向世界展示了它报酬丰富、赛事种类多、竞赛强度大、赛事间隔时间短、比赛周期密集的新特征,为了适应这多元化的高强度的竞赛我们必须要建立以强度为核心的田径训练负荷观念
        李灵超    
        宜章四中 424200
        摘要: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趋势正在将竞技体育的多元化平台推向高潮,在这个以商业为背景的多元化体育竞赛活动充分向世界展示了它报酬丰富、赛事种类多、竞赛强度大、赛事间隔时间短、比赛周期密集的新特征,为了适应这多元化的高强度的竞赛我们必须要建立以强度为核心的田径训练负荷观念。
关键词:强度,商业,多元化
一、前言
        体育商业化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了,许多的优秀教练员、运动员都想通过比赛获得高额的酬金和奖金,致使竞技体育的管理机构也都在运用商业来广泛的开展竞技体育活动。要想获得酬金和奖金就必须要赢得比赛,要想赢得比赛就必须进行训练,不然一切都是幻想。任何的训练都离不开负荷这个隐藏在训练内部的无形因素。负荷主要由负荷的量和强度构成。随着训练理念发展各式各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层出不囧让教练员与运动员难以选择出适合他们的方法、手段。田径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最好的竞技状态在比赛中表现出来,当然最好的竞技状态必然也是最高训练强度的一个量化,换句话说比赛其实就是一种极限强度的训练。所以要想在比赛中发挥出最好的竞技状态就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适应这种接近比赛或高于比赛强度的训练,加之田径又是体能类项目对人体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强度要求特别高。进而我们必须要建立起以强度为核心的训练负荷是提高田径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的意识。
二、商业背景下的运动训练学视角
        由田麦久主编的于人民体育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一书明确指出了负荷的量和强度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两个量而且特别指出了任何负荷的强度都是以一定的量为其存在的必要基础。虽然说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但训练的量毕竟也还是训练强度的基础。基础固然重要但要取得突破骄人的成绩那么在训练中必须要构建以强度为核心的训练负荷理念。同时在由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于1990年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训练学》中提到机体对负荷量的反应是不强烈的较缓慢的所产生的适应程度也较低,而机体对负荷强度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则较强烈,能很快的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应答反应,因此产生的适应性也较深刻。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训练的量与强度他们虽然是相互作用的但量毕竟是强度的基础,既然是强度的基础就注定要为强度服务,注定与强度相互依存。

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出训练负荷的量对机体反应较慢而且不强烈,如果单靠增大量来让机体产生新的适应性的话必然要耗费较长的时间,相反训练的强度对机体的刺激反应快而强烈,能在较短的时间让机体产生新的生物适应性,况且如今随着商业对体育的介入导致了体育竞赛日程大幅度的增加,田径运动也不例外,随着比赛次数的增加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给运动与教练员去准备一场比赛。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建立以强度为核心的训练负荷是提高田径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的观念,通过接近或高于比赛的训练强度进行训练。
三、商业背景下生物学视角
        田径运动训练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构建新的田径生物适应性的过程。然而其中必然少不了训练的负荷,这种新生物适应都是建立在负荷的基础上,当你给予什么样的负荷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适应性结构。我们所进行的任何训练都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最佳竞技状态在比赛中的一一表现出来。虽然比赛的日程安排是固定的是不可变因素但是我们的竞技能力确是可变,虽然人的竞技能力受本身的生物节律的影响,但是人体的生物节奏是可以通过外部条件的训练得以改变的,并使之与我们的比赛日程相紧密联系起来。如果施加以量为核心的训练负荷进行训练的话那么人体自然会得到稳定的但需要长周期适应的生物适应性节奏,但这必然赶不上这个比赛多元化的世界,因为如今的比赛周期密集赛事间隔时间短。相反以训练强度为核心的训练负荷却与当今的多元化的比赛日程有着极为吻合贴切的时间周期,它不但训练的周期适应性短而且他的恢复时间也短。关于大强度恢复时间短这个问题中我国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余本力老师还有专明的实验数据证实,在负荷量较小,强度较大的15分钟的训练后,通过合理的恢复方法与手段,机体各方面的恢复表现出恢复速度快、时间短、水平较高,相反以大负荷量小强度的5小时训练则表现出恢复速度慢、时间较长、水平较低。通过这个实验再一次说明了以强度为核心的训练能让人体产生与多元化的比赛更加贴切的新的人体生物适应性从而更有利于运动员适应着高强度的比赛更有利于将自己的最佳竞技状态在比赛中表现出来。
        
四、结语
        商业背影下的竞技体育,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新特征,这其实是对训练负荷结构比重启蒙出的新趋势,我们要顺应趋势。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这高强度、高密集的竞赛,才能在比赛中表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
五、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训练学[M].四川: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罗超毅.田径训练观念创新—关于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讨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4]曹磊,顾鸿泉,杨颂.对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在认识[J].冰雪运动,2013.
[5]田坤,张华新.从郑凤荣、朱建华到“马加军”的训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
[6]余本力.对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总负荷的概念、结构体系及科学调控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体育科技,2004.
[7]刘强.关于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训练学辨析[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议论文专辑,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