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进
沈丘县文化馆 河南 沈丘县 466300
摘要:近年来,如何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日趋成为当代中国高层领导和学术界的“公共议题”。放眼全球,各国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可谓招数纷出各显神通。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更要深入调研基层文化建设现状,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和建议,以详实的数据,务实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结合地方文化软实力资源状况,研究制定提升文化发展软实力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调查 研究
一、沈丘县文化软实力开发现状
(一)整合城市建设人文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功能服务区。一是依托历史积淀和历史遗存,着力塑造特色文化。沈丘文化灿烂,现在的县城槐店镇曾是古项子国国都,闻名天下的幼学启蒙教材《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祖籍就在沈丘县槐店镇赵古台村。近年来,我县以此为依托打造出一批城市文化亮点工程,有效改善了人文发展环境。二是依托文化项目建设,着力培固文化滋养。沈丘县在改造老城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兴建新型社区的基础上,注重了城市文化建设,投资7000万元建成面积2万平米的县文广中心综合大楼,在县城新区建设完成了老年大学综合楼、青少年活动中心、“致远中学”、沈丘一高中新校区和县职教中心项目,实现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三是依托文化公园建设,着力打造宜居文化。在城区沙颍河两岸建成了总长度6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的低碳生态文化公园,文化公园由“自然体验区”、“商业服务区”、“休闲文化区”、“生态保护区”组成,按“岛影”、“楼影”、“树影”、“人影”4种时空形态,营造了“城在园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效果,居住环境和文化氛围相得益彰,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环境与居住文化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城市”。
(二)依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区。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可持续发展原则,突出历史名人文化效应,加强历史文化名人旅游景区开发[1]。自2009年以来,沈丘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李鸣钟故居的保护性开发力度,逐年加大了对李鸣钟故居房屋的维修力度。实行免费对外开放,让我县各届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在游玩、观赏明清古建筑群的同时,感受到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无形之中进行了一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为沈丘县经济社会和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三)引导开发广场文化资源,打造群众文化活动集聚区。一是加大广场文化开发建设力度。建立了由政府组织引导、部门积极参与和群众自发活动相结合的广场文化活动建设机制,通过项目申请或吸纳社会资金,打造了文狮舞、扑蝶舞等16支民间艺术广场文化表演队,为服务县域节庆文化、商业文化演出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二是加强文化广场环境设施建设。为营造良好的人文发展环境,沈丘县建设完成了行政新区体育文化广场、永基时代广场、等大型休闲广场,完善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了体育健身器材,为城乡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三是深入开展“百姓大舞台”广场文化活动。为展示全县群众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每年陆续开展文狮舞、扑蝶舞、腰鼓、秧歌等200多场次民俗文化活动,组织公益放映100部爱国主义优秀影片,组织举办健身操、交谊舞、太极拳、门球等群众自娱自乐的健身活动。
二、文化软实力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沈丘县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之称。从西周建项国至今,已有约3000余年的历史,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全县现有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目前对于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包装打造尚不足,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链,尚未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还需要大力开发。
(二)文化基础设施尚未健全
目前,县图书馆、文化馆虽已经搬迁到县行政新区,但县图书馆藏书量依然相对较小,分类齐全的专项阅览室尚未建成,图书借阅制度也尚不健全,无法根本上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县文化馆的建筑面积不够、免费开放项目不达标,开放力度不够。目前,县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还在初期阶段,两馆的总分馆制建设还有待加强;在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全县虽已建成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00多个农家书屋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但文化设施的实际利用率和开放率相对较低,还有待强化。
(三)文化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由于受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地方文化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一是县级文化馆、非遗中心等公共文化单位的文化培训、文化遗产申报等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二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尤其缺乏,不少农家书屋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管理人员村干部兼职,几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管理工作。三是文化产业缺少各类技术型人才,领军型人才更是稀少和短缺,文化产业发展缺少主力军和技术专业领军人物,技术人才的缺乏很难使文化产业走出困境,更谈不上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意见和建议
(一)树立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意识
一个地区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硬实力的竞争,同时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要改变干部群众唯GDP马首是瞻的观念,树立文化也是生产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全新理念,提高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水平。跳出文化看文化,跳出文化抓文化,把文化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抓文化体制改革,像抓经济领域重点工程一样抓重点文化项目,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互动发展。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提升县域软实力的战略支撑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谋划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策略
城镇规划建设必须突出其文化特色,通过深入挖掘城镇文化内涵,全面盘活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让文化引领城镇发展。在城区规划建设中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豫东生态旅游商务中心区项目,拟重点开发生态休闲旅游、名人文化旅游,提升县域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沈丘县文化品牌和名片,以文化品牌效应提升知名度,营造文化氛围和品牌效应,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开展,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三)做强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项目
文化定位象征着地方发展的品位。大力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加强一系列文化项目建设,可以大大增强县域魅力,提高县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开展“文化下乡谱社会新风,农家书屋送精神食粮,数字电影传输优秀文化信息”等文化实践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用先进的文化感染群众,用现代的科技影响群众,全面提升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为实现富民强县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二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区域文化常常会内化为县域竞争力最核心最稳定的动力。沈丘县以后既要立足在现有槐文化、千字文、李鸣钟故居等文化资源上大做文章,更要寻找时机规划开发小顶寺、华骨塚、刘邓大军渡河遗址等文化资源,把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成本地文化符号,激发文化发展活力。三要做强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开发青三彩、顾家馍、步青斋笔业、沈丘贡布等地方文化产业项目,促使其规模化生产,培育一批在全国叫得响、在群众中吃得开、在效益上划得来的文化品牌,做足资源文章、融合文章和创意文章,通过产业途径树立品牌,带动本地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型文化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J]. 徐勇. 东南学术.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