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3期   作者:吕秋燕
[导读]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载体,探索作业设计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吕秋燕
        浙江省龙港市新城第二小学  125003
        
        内容摘要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载体,探索作业设计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作业设计的新尝试,其目的是探讨怎样的作业才是有效的并受学生喜欢的自主、生动、充满智慧与情趣的人文作业,怎样进行作业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作业设计  实践  研究
        
        纵观目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量”和“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量多,学生苦不堪言;一方面是质量低,实际效果差。语文教师布置作业时大多着眼于巩固学过的知识,而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则相对较少。数量过多,质量偏低,以数量代质量,小学语文作业量与质的这种巨大反差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负面效应。它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语文教学一直处在一个“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比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忽视学生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性,都习惯于给每个学生同样数量,同样内容的作业,而且要求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却很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要改变这种现状,在作业设计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肯定很有意义。
        一.更新作业设计的理念,突出科学性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一直以来,教师布置作业更多着眼于应试的要求,只是针对教学目标作一简单的转换,把作业内容紧紧禁锢于书本知识范围之内,并习惯以同一形式出现。而学生迫于教师的“权利”,除了被动地接受,也只能习惯着用课上所学的知识来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从作业中找到了“老师”,却从此失去了“自己”,不但思维受到限制,而且对学习也渐渐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当务之急是建立起新型的作业设计理念。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应从作业的主体——学生出发,设计作业时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作业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作业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心需要。
        1.教师设计作业应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这就要求老师既善于设置问题,又善于解决问题,同时对问题本身的主体性结果不宜单一看重。比如教完《称象》一课,可以给学生留这样一个讨论性的作业:曹冲的办法是不是最好的?允许学生与同学甚至父母共同讨论完成,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培养其求异思维。
        2.教师设计作业要引导学生把目光从课本投向生活乃至整个社会。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练习,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把书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综合灵活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并在应用中积累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学了《春》这篇课文,可以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作者笔下的意境。这样的作业即使学生没有动笔写,也有助于对文中语言的理解和内化。
        3.教师设计作业应考虑学生的差异、个性,并允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来呈现作业的成果。学生可以选择难一点的作业,也可以选择容易的;可以是视觉方式的,也可以是听觉、触觉等方式的;可以是抽象思维的结果,也可以是形象思维的结果。

如上例作业,学生在选择呈现作业的方式时,可以口述,也可以书面表达:或文字描述,或图画展示,或照片呈现,或图文并茂,总之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自己所寻找的春天。
        二.改变作业的内容形式,讲究多样性
        改变作业的内容形式,并不是说要全部抛弃那些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适当的抄抄写写、背诵仍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有一个限度。语文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除了一般的抄抄写写、背诵之外,还要时常变换花样,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作业类型。
        1.动手操作型作业
        画一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如学习了《赵州桥》一文,让学生画一画赵州桥的侧面图,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而且也能加深对“创举”等文中词句的理解。
        演一演。小孩子天生爱表演,一些课文学完后可以布置学生分小组去演一演,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如学完了《晏子使楚》一文,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人员去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改编、准备道具、排练,教师只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
        试一试。一些试验性或验证性的课文,老师在教学时如果一味地空洞说教,这在充满好奇与实践欲望的学生面前显得是多么苍白无力,而如能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试着做一做文中的实验,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实践探究型作业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种新课标精神落实到作业设计上,就要求我们老师设计作业时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出教材,把学生的作业活动引向宽广的生活空间。
        如学习了《爸爸的咳嗽》一文,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并试着写一写调查报告;学了《笋芽儿》一文,可引导学生与科学课结合起来,试着种植一些农作物或花草树木,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3.想象创造型作业
        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力求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一些课文的结尾,虽然文字已尽,但意犹未尽,我们老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鼓励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提供空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像《坐井观天》、《凡卡》等课文就适合设计这种类型的作业。
        任何改革都会经历实践、反思、调整和再深化的过程,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在作业设计的新尝试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放权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却对学生作业质量的内涵提高不够。为此,我想在今后的实践中,还应强调几点:一、积极提供作业指导。强调答案的开放和多元,并不意味教师的指导作用下降,对于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教师应适时介入,给予提示引导;二、及时创设作业交流平台。通常在完成一周的作业后,教师应用不少于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巩固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三、加强作业设计内容的应用性开发,力求贴近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校所学知识的价值。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小学语文新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朱作仁 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