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珍
桂林市中山中学,451002
摘要:新课改强调,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大胆创新为主,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其中知识学习是基础,智能发展、品德塑造、心理成长是核心。老师应该结合学生核心发展的现实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探究式教学备受关注,并在楞次定律实验教学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及好评。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楞次定律;实验教学
一、引言
探究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钻研的过程中,培养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相结合,分步骤的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探究式教学法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实现了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发展的顺利过渡。学生在自主探究时能够与老师实现思维信息的多边交流,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楞次定律实验教学之前,老师需要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首先,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开端,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体现学生学习问题的指向性,学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实验。其次,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学生所创设的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老师和学生需要围绕问题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通过剖析问题、解答问题来完成实验任务。最后,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归宿,学生需要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前提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实现自主创新。老师应该将选择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三、探究式教学在楞次定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楞次定律实验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大有可为。老师需要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为探究式教学的践行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首先,老师需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猜想。其次,结合学生学习能动性设计实验步骤,以探究实验为主体,将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性实验取代原有的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分析实验现象。最后,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楞次定律。
(一)展示情境,提出问题
楞次定律实验教学难度偏高,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知必不可少。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升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回忆和重温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着眼于右手定则的分析要求,通过提问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分析有无感应电流,进而对具体的方向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老师可以以两个问题为主,比如第一个问题可以问学生在闭合导体回路中,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应线的运动,那么运动曲线是怎样的?第二个问题则是闭合圆形线圈静止,磁场增强还是减弱?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很多学生会利用右手定则来界定,但是第二个问题得比较困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普遍规律的分析及研究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正确方向。
(二)设疑猜想,思维发散
大胆想象和设疑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一点在楞次定律实验教学中仍然适用。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科学猜想,不断发散学生思维,避免学生天马行空,规范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深度、广度。学生的大胆猜想需要以前期的基础知识为前提,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了解感应电流方向所受的影响因素。
科学猜想离不开客观依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检验的过程中分析猜想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为了实现高效实验,设置兴趣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楞次定律。实验教学较为复杂,老师的适当提问非常关键,在提示学生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猜想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电磁感应现象会受到磁通量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磁通量也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具体方向,在得出这一猜想之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己完成实验环节,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和操作能力。
(三)集中智慧,设计实验
为了避免教学偏差,保障楞次定律实验教学坚持正确的方向,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大胆质疑,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集中智慧。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最为关键,比如老师可以问学生,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什么关系?,该怎么样研究两者的关系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明确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和具体步骤,分析实验中需要观察的问题和记录要求。
(四)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学生在小组合作时需要按照前期所拟定的实验方案,一边做实验,一边记录,老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度,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做好巡视工作。主动与学生交流,开发学生思维,在信息互动时实现求同存异,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意识和思维意识。
四、结语
在楞次定律实验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非常关键。老师应该结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优势,关注不同实验环节的合理设计,积极展示情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在分组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得出最终的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侯雁.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楞次定律"教学中的应用[J]. 科教文汇, 2007, 000(031):48.
[2]陈庆文. 两种归纳法在楞次定律教学中的运用与比较[J].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 000(01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