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3期   作者:余俸
[导读] 对于教师来讲,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正在适应中的学习方式。

        余俸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对于教师来讲,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正在适应中的学习方式。理论上讲,它是一种特别优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然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了问题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过于偏重小组合作的形式,导致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所欠缺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小组合作的形式,简单问题用来“合作探究”。完全不考虑这一课或者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是否适合小组合作。比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二课时《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中,一些教师利用《小马过河》的视频来导入课堂,视频看完后立马让学生小组讨论“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马上就有同学举手回答,但教师只是视若无睹,非要等到几分钟的讨论时间结束。笔者认为,这就是为了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就这一节课而言,“小马过河”的故事情节是非常简单的,想要告诉大家的道理也是非常清晰的,很多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这个寓言故事,对其中道理也是非常熟悉。作为导入,不应该花费这么多时间,而且是无效的。所谓“合作”、“探究”,它们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有深度任务,而不是在太过浅显易懂的问题上纠结。
(二)教学设计对小组展示环节考虑不够充分,导致“旁观者现象”产生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到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候,教师都会说“请小组成员商量,推选一位同学作为代表来展示”。“推选一位同学作为代表”是展示环节教师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被推选的同学一般来讲都是这个小组较为优秀的同学,这样展示环节就成了“优秀孩子的表演”,其他组员则成为“看客”,长此以往,余下的组员就会在展示环节无所事事,对“被推选同学”产生依赖心理。
(三)教学设计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面不够广泛,影响学生的参与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各种各样。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本校是一所寄宿制的完中,初中采取的是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三十五人左右,四人组或六人组居多,每班6--9个小组不等。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定下的奖励制度与科任教师的加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在班级里有个人分和小组分。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在个人分加一分(实际以班级为主,有的班级以0.1分为单位,有的班级以2分为单位),同时小组也可以获得相应加分,每周日晚,班主任再依据小组分和个人分的排名,得到本周表现最优的小组和个人,再对其进行奖励,每周累加即为每月,以此类推半期奖励,学期奖励都可得。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分最多的就是小组展示环节中举手或“被推选出来的同学”,这样就忽视了在小组讨论探究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同学,重视一个小组的最终成果,忽略了个体在过程中的发展,长此以往就会打击这类同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设计中合作学习的次数过多,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照顾合作学习的形式,不管内容性质、难易程度通通设计成合作学习,一节课下来有好几次合作学习,或者是每节课都有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开始前又缺少必要的引导,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马上进入讨论,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又导致学习方式单一化,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五)教学设计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这里指的面向全体学生,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涉及到小组合作探究时,要让全体学生有任务,有事做,而不是被小组内的“包干分子”全部包干,一部分学生在那里无所事事。如在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一课时《悄悄变化的我》中,有教师在小组讨论环节设计了两个问题,(1)青春期都有哪些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有没有给你带来烦恼呢?(2)说说你是怎样对待这些烦恼的?要求小组讨论5分钟后回答。笔者在听课过程中观察到,因为说的是青春期的话题,个别学生脸有微红,且在讨论过程中嬉笑不断,有的学生又缄默不语,五分钟的讨论结束后只有极少数性格特别外向开朗的同学发言。面对这种问题,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就是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任务的多样性。
(六)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实际
        这里的实际既包括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也包括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既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也有小组合作技能的实际。不符合学生实际表现在课堂上既有低于学生实际水平的低幼化设计(如上文所说《小马过河》导入),也有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设计。在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课时《守护生命》中就有教师设计一个问题,“请谈谈如何做到守护生命(法律角度)”,作为刚进中学的学生,大部分同学对法律相关的知识还知之甚少,即便是讨论,也说不出所以然,达不到锻炼目的。
(七)教学设计忽视学生技能发展
        对于学生来讲,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参与讨论可以提升自己在本学科的知识水平,学有所得,另外一方面也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不管是说服伙伴还是被伙伴说服,在小组合作中的实际操作都锻炼自己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同时在小组中有没有积极去承担自己的任务都是能力的展现。优秀的教学设计除了促进学生在知识上的进步,也要能够促进学生交往合作技能的进步。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分析
        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少部分教师未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能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尽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仍旧有不少教师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自学就可以学懂的话就不需要教师了”,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还是采用传统课堂。即使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师也只是生搬硬套各个环节,不考虑当节课内容是否适合这一模式,为了“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
        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不够体现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准确、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精准、对学情缺乏了解与分析,以及在教学对象有个体差异的情况下,教学设计的灵活性不够。表现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备课时不能根据每次小组活动任务的主题、参与者的相关性做出很好判断,使得参与者职责不明,影响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对各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不够合理。
(二)客观因素分析
        教学实际的制约。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大班教学,班级里面的学生越多,所分成的小组也就越多,但是教师是固定的,无法顾及到那么多的学生,没有办法很详细的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更好的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在进行小组评价时就难以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不管是进行教学设计还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个体差异。实际的教学过程可能并非百分之百按照教学设计的走向发展,在课堂里还有许多新的生成,个体差异导致千人千面,新的生成也不是全都一样,教师如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潘茂祥.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研究[J].读写与杂志.2016(13).
[2]王文娟.初中思想品德课”走向合作“的教学探究.基础学科[J].2016(30).
[3]谢林燕.谁来展示、怎样展示----小组学习展示环节再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8(1).
[4]蒋波.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