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3期   作者: 周拴虎
[导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周拴虎     
        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五丈原初级中学 722406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大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做法,便于与同行商榷。
        一、重视历史时间,强化学生时空观念。
        所谓历史时空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事件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析意识。初中生通过学习历史这门课程,可以在知晓历史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同时,有效地将事件与时间、地点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目的。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重视课本最后的大事年表,重视历史时序,以时间和历史事件为线索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复习七年级历史上下册时,引导学生熟读并背诵《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歌》“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又两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歌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在中考复习时,每一个历史阶段要求学生绘制历史坐标轴,将古今中外历史有机联系起来。首先,要将中外历史知识横向联系,使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机结合。讲授罗马帝国繁荣联系到汉朝丝绸之路;讲授英国工业革命联系到鸦片战争;讲授巴黎和会联系到五四运动;讲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联系到抗日战争。其次,要善于将不同时期的相关事件纵向对比,比较辨析。例如世界历史中三次资产阶级革命,三次科技革命,欧洲两次思想解放运动都可以纵向对比,通过比较,加强记忆。同一国家历史可以纵向对比,例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分别是1842年,1895年,1901年。中考例题“有人说:1901 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 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其中“1901年”就指《辛丑条约》的签订;“1911年”指辛亥革命的爆发;‘“1921年”指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通过将历史知识横向联系,纵向对比,可以强化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在平时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时序、阶段特征,尤其是历史地图。在中考复习时引导学生读地图、绘制地图。例如三国鼎立示意图;北宋西夏辽对峙图和南宋西夏金对峙图;战国七雄图。在讲授战国七雄图时,编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将空间方位记忆犹新。
        二、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时,先抛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 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就因为一件事情改变了太平天国的命运,使其迅速走向灭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学生很快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忍不住开始翻书查资料,并急于想要找到答案。这样,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使学生发展了思维,获得了新知,提升了核心素养。教师也可以由现实生活中的大家感兴趣的人和事谈起,往往能增强亲切感,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讲授“三大宗教”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我们宝鸡地区的法门寺和哪一个宗教有联系?圣诞节和哪一个宗教有联系?我国回族信仰什么宗教?这三大宗教哪一个对中国影响最大?”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实,激活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倡导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要求引导学生掌握两场战争的影响;分析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了解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我在讲课时,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材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提升学生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场战役草曹一胜一败的原因,学生积极讨论,各组代表发言,我总结归纳。《三国演义》里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种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我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强“德育”和“美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时,通过对四大发明、长城、故宫、都江堰、大运河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应该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讲述到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等史实时,要让学生从这些人物的经历中,感受到他们不畏艰辛、勇于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人格魅力;从文天祥的宁死不屈中,感受到舍身取义的浩然正气;从长征中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我运用富有魅力讲述法,以丰富沛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人物的容貌与言行,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深化对史事的认识,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此外,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景”生“情”,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做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我需要不断的学习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周永红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