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成就自觉,尊重书写成长——在“尊重自由,激发自觉”理念下渗透式心育法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3期   作者:宋涛
[导读] 在具有浓厚“尊师重道”传统的中国,“师者权威”一向被默认为不成文的规定。而今,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正逐步解放着刻板的思想,
        宋涛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在具有浓厚“尊师重道”传统的中国,“师者权威”一向被默认为不成文的规定。而今,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正逐步解放着刻板的思想,教与学的实践里,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尊重自由,激发自觉”,学校应以学生的自由与自觉而存在。教学的本质,应当一切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现代人自由的精神塑造人,以自觉的广阔视野培养人。[ 唐宏宇.尊重自由 激发自觉 培养大写的人[N].中国教育报,2017(05).]学生逃学、打架、网络成瘾等在中学屡见不鲜,许多老师常常采用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在教育中抱着一颗奉献的心,却事与愿违。基于此,我们将“尊重自由,激发自觉”的理念与心育法结合,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尊重自由,相信自觉,自由成就自觉
        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
        有时候班主任在教育中往往显得比较“急”,急着养成良好的习惯,急着消灭各种坏毛病,急着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急着让学生迅速成为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在行动上,雷厉风行,制定各项事无巨细的规定,消除一切可能诱发坏习惯的干扰,“肃清”学习环境,并且亲自监督纪律。
        比如:发现学生在教室打篮球、踢足球,先严厉批评一顿,然后就没收篮球、足球,再禁止他们打球除非老师同意。但事与愿违,被批评的学生会从办公室偷回球,趁老师不在打球,有时甚至忘了上课铃声已经响起。班主任发现,再制定一个更加严格的规定,学生会再次趁机破坏这个规定,师生关系趋向恶化。
        有时,我们改变方法,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展。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教室打球的危害,真诚道歉,是老师疏忽忘了告诉学生,教室不能有这样的行为。如果要打球,可以去操场打,固定时间段,打完后,主动把球还回办公室。这样的方法,第一可以让学生知晓教室打球危害,第二发展了孩子的自控力,第三防止孩子撒谎和弄虚作假的行为。表面看来,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方法的改变,背后却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改变,老师由监督者和控制者角色中退出,把信任还给了学生,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而这种权力的放下,必然会唤起孩子内心自尊感和责任感,前后的做法,是教育与反教育的区别,是尊重孩子自由的表现,因为自由是孩子的天性。
        尊重自由,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在不完美中孵化完美
        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化,其作为独立的“自我”无法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
        有时班主任对于学生的习惯往往监督很严格,当自己反复强调的要求学生未能达到时,当自己千叮咛万嘱咐的苦心被学生漠视时,当犯过的错误第二次再犯时,我们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口中的批评:“为什么总是不听我的话?为什么犯错误的又有你?”我想,学生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老师,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我们总是急于要求学生经过一两次的训练就能变得优秀,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时,仅仅是老师一两次的口头提醒。对于学生的错误,特别是“低级错误”,我们总是显得“急功近利”,这样的错误怎么能出现在我学生的身上。在教育中,我们也常发现,努力优秀的同学,有时候不敢写下自己的答案,哪怕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因为老师没有讲过,怕受到批评。
        学生从来没有错,只有不成熟。用“犯错误”来评价学生的某种行为,本身已是错误;以强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更是错上加错。不许学生“犯错误”,本质上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这会出现两种后果:孩子有可能“听话”了,但变成了时时事事需要人操纵的小木偶;也可能更不听话了,真的是“三天不打一上房揭瓦”。虽然两种表象完全不同,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样的,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缺少自由,他们的心理秩序都乱了,行为失去了自我把控力。
        允许孩子犯错误,给学生自由,本质上是教会学生宽容。只有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学生,体会过宽容的学生,他才会尊重他人,宽容他人。

人没有完美的人,我们要允许学生在同一件事上犯两次或者更多次的错误,我们也相信,每一次,他都会有收获,孩子成长的规律本是如此,帮助孩子完善心理机制。
        尊重自由,平等沟通,用真诚搭建师生友善的桥梁
        曾经,在课堂上,我的学生竖起了食指计时下课,被我误看为“竖中指”。一通严厉的斥责,让当事学生泪流不止。但这个泪水不是悔恨,是他被我强加“罪名”的满腹委屈。他感到不满,不满这个“莫须有”的罪名;他委屈,似乎老师总是处于强硬角色,哪怕他是错的。课下的谈话亦不顺利,我还维持着教师必须要保持的“权威尊严”,用课堂纪律压制着他错误的行为,对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他必须尊重老师,尊重课堂。学生悻悻离开,带着写一份检讨的反思。
        内心的不安,始终萦绕在心里。这件事,是否他真的错了?是否我真的对了?我开始检讨自身行为,丢掉那所谓的尊严、权威。我理清了来龙去脉,为自己当初可笑的行为感到后悔,后悔未能深入调查便已下论断,仅仅凭借他一直是个“调皮”学生的刻板印象。我深深检讨自身行为,亦明白这对于学生,是多大的伤害。尽管他某些行为不合纪律,但自己用教师的权威“逼迫”他承认一段乌有之事,是多么荒诞!我将自己的检讨写了三千字在第二天递与了他,真诚为自己的错误道歉。他眼中的泪水满含,悄悄撕掉了他的检讨,再三对我说着“对不起”,承诺着第二天向我交一份“真正”的检讨。从此,课堂上,“调皮”的他开始安安静静做笔记了。
        依孩子的天性,他们其实都想变得完善,想表现得更好,孩子会本能地讨好教师。但如果在沟通中体会的是压力和不尊重,孩子逆反情绪就会被激活:以更加“不听话”来守卫自由意专和尊严。也有一些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彻底放弃个性,内心不产生任何主见,变成一个天真可爱的提线木偶。不管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情绪淤积,无法建立良好的内在秩序感,思维紊乱,甚至行为怪异。
        许多时候,学生变成了我们讨厌的样子,或许更多是我们成人的逼迫。我们不愿意和学生平等真诚的对话,我们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赤裸的心灵,所以我们就变成了道德家。让许多规则和道德捆绑学生,而教育的美好境界是“有心无痕”,是平等真诚,让孩子心理有自由感。学生实际上温顺的,是带着友好来的。如果我们师生关系里,我们的相处中,教师善于倾听,有变通性,学生就不会固执。不曾见过“暴君”的学生不会变成“暴君”,领略过真正优秀品质的学生学到的正是表率身上的好品质。所以,尊重学生,真诚的沟通,放低姿态,让孩子心理有自由感,师生的桥梁自然畅通无阻碍。
        总结: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尊重自由,激发自觉”理念,对每个孩子给予以心育心的交流,走进学生内心,给予学生自由;给予学生机会,让孩子敞开心扉;宽容学生的错误,尊重赏识学生;真诚与学生沟通,以身作则激发心中向善向美的力量,用心灵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一个自觉者会在不经意间孵化成长。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镇西.民主与教育[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