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芳
北海职业学院 536000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该研究基于创新创业的能力的影响因素,明确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培养策略,以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策略
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新的战略形势下,以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需求。多种问题的出现,影响、困扰着准备走向创新创业行列的高职学生。下面我提出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培养策略,以供各位老师参考。
1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
1.1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个人因素
大学生是创业的主体,其个人因素是创业成败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专业成绩排名靠前,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创业经历,做过班级或学生会干部,社会阅历丰富,抗压能力强,且能对市场进行科学准确判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创业的成功率也较高。
1.2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一般来说,父母学历高,具有一定创业成功经验,家庭环境较为宽松,在创业方面能得到家庭大力支持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而有的家庭教育缺乏创新性,且思想相对保守,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工作的家庭是很难培养出较高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的。
1.3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学校因素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开设有创业课程、建有创业社团、经常开展创业活动、举行创业比赛,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的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具有更好的创业能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而且大多是理论课程,缺乏实践教学。究其原因除高校缺乏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外,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实践性。首先,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由于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没有结合不同专业的特性开展。其次,相关教师是有一些其他专业教师担任,他们不具备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素养,导致课堂教学停留在理论讲解上。第三,学校在进行课程考核时通常选择传统的考试方式,这不仅会违背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创新性,也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让学生错误的认识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让学生修学分。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导致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效率较低,掌握知识点偏离。总体来说,高校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比如在素材、教师、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
2.2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
近几年社会各行各业向信息化建设迈进,信息技术被普遍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成为教育行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网课供学生学习,而且成为学生的选修课程,比如慕课就是当前许多高校选择的网课平台。除了慕课还有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涌现,而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在学习中往往抓不住重难点,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另外,大多数高校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建立独立的资源体系和教育平台,以至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
2.3创新创业类课程考核制度片面
目前创新创业类课程考核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商业策划书撰写格式的要求,忽略了学生作业的创新性与可实践性。除此之外,部分同学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要么从网上搜索答案要么抄袭其他同学,没有独立思考。因此仅通过期末考核和课堂作业作为评分依据过于片面。
3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策略
3.1构建以课程、精英社团为轴线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
3.1.1强化以普及创新创业知识为主要功能的通识课程体系
应打破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重课堂理论讲授,轻创新创业实践的片面性。同时注重将各类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引入课程,打破专业、学科之间的限制,实现多学科互联互通,为学生奠定基础学科知识和能力素质。
3.1.2打造精英社团,扶持优秀项目,实施精准式孵化体系
通过选拔机制筛选综合素质高、有创业欲望的学生进入精英双创社团。社团导师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通过案例的指导实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采用定期举办汇报、评审等方式,选拔优质项目,精准扶持,逐步使之落地孵化。
3.2打造立体、多元的师资队伍
通过对内挖掘培养、对外引入专家的方式,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首先,选取部分优秀教师进入企业团队,参加培训教育提升现有教师的能力。一方面,通过举办讲座、聘请专家开展校内培训等方式,提升校内教师的理论认知;另一方面,将骨干教师、专职教师外派到企业中学习,提升实战能力。其次,聘请优秀创业者、企业高管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培养学生,以此建立校企长效沟通链接机制,形成稳定的授课团队,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3.3加强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
3.3.1学校层面建立长效机制
在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中,科学的激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在学分计算、奖学金、助学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在有效的激励机制下,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摒弃“为参赛而参赛、为获奖而获奖”的思想,从学生能力发展的本质出发,在赛前、赛后持续为创业项目提供扶持和帮助。
3.3.2政府层面完善支持政策、提升支持力度
借鉴校内外成功经验,结合地方特色,对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进行完善,增强实效性和执行力。教育、司法、工商、银行等多系统联动,从市场准入、税收支持、创业培训、创业场地等方面完善对大学生的创业支持力度。
3.4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科技与政治的发展,企业为求生存,需要不断地创新,大学生为了就业,也要保持创新热情。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让大学生深入市场、深入行业,深化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明白自主创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市场调研、创业实践或企业岗位见习等体验,让学生自主转变为创新创业的认识,意识到自主创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另外,高校要从学分、职业发展角度,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完善的教育实践管理体系,设置优良的创新创业学分项目,将学科竞赛、论文发表及专利发明等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考核指标之一。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摒除传统的思维模式,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项目或市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学分激励制度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激活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5]。
3.5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并不是一项单一的能力,而是诸多能力的集合,所以创业能力具有综合性。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在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多个途径,让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等,这些都是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意识及能力。例如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要具备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并且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责任承诺和决心是坚定创业者创业信念的关键。高校要从各个方面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多样化开展市场调研、岗位实训及创业见习等活动,深化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过程的认识,明确自身的素质、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4结语
解决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高校、政府、行业三方联动协同,以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为指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旭辉,孙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及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Z1):109-117.
[2]李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申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2):124.
[4]王艳丽,唐滋贵.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因素调查与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9):114-116.
[5]缪园园.影响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素的分析——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9):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