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教学实践浅谈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陈美丽
[导读] 专业才能冷静分析发生的现象,专业才能客观对待事情发展的现实,专业才能尊重事物自身的规律;而专横,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很容易步入偏见。
        陈美丽
        阿岗镇红梁小学  云南省曲靖市655816
        一、有一种作风叫:专业但不专横
        专业才能冷静分析发生的现象,专业才能客观对待事情发展的现实,专业才能尊重事物自身的规律;而专横,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很容易步入偏见。所以,人们很欣赏专业不专横。
《光明日报》曾有作者举例:上海某校测验时,出了一道小学数学题:“要开联欢晚会了,班上要买些水果,据统计,男生能吃18个苹果、19个香蕉、22个橘子;女生能吃15个苹果、17个香蕉、23个橘子。如果让你去为班上买水果,你打算买多少个?”。孩子们大多能答出33个苹果、36个香蕉、45个橘子,共114个水果。聪明伶俐、成绩优秀的李新同学想120个水果。老师不无遗憾地给他打了个叉号。接到试卷后,李新满脸沮丧,母亲询问才知,孩子考虑的是开联欢晚会肯定会有老师参加,所以打算每样水果多买两个给老师吃。于是作者评论:由于旧有的观念、传统的思想在某些老师脑子里呆得太久,他们的思想已以有了定势,行为有了惯性,不注重学生得出答案的价值,不认真了解学生一反常态的根源。
这篇报道,曾引起社会各界不小反响,据说,很多家长和社会人士都有同感。
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小学教育,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或其他学科,在教学中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但数学终究不是生活,它有自身的本质和特点,它有严密的逻辑,有时,它还需要精确的计算,它不能让1+1可以等于1、等于3、等于5,甚至更多。否则,“神舟飞船”会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失败。
有些人是不是少了些专业,多了些专横?
其实老师在问题上略作修改就不会惹麻烦。如:把“如果让你去为班上买水果,你打算买多少个?”改为“你能算出同学们能吃多少个苹果、香蕉和橘子吗?”
二、有一种态度叫:服从但不盲从
1、指鹿为马是不是想象力?
专家到幼儿园,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点,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说是星星、月亮、苹果、橘子、……。到初中一年级教室,同样的询问,先有学生表现出不理解,最后才有学生说“就是个粉笔点嘛”。于是专家感叹,经过6年的小学教育,学生的想象力已经被老师磨光。
这个案例曾被多少领导用来警醒教师转变观念,也曾被多少人用来批评、攻击小学教育。可据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研究:幼儿时期,可能会把苹果说成梨,也可能把橘子说成苹果,这都是心理发展阶段造成的。
幼儿园学生,把一个粉笔点说成星星、月亮什么的,是不是因心理发展阶段下的正常反映?指鹿为马是不是想象力?再者,初中学生、高中学生再把粉笔点说成星星、月亮,成人会不会觉得该生大脑有问题。毕竟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
2、诚实守信就要终结童话
五年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在昆明讲学时举过一个例子:他到某校听课,师生正在沉浸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突然从窗户飞进一只蝴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去,老师说“我们的课很精彩,蝴蝶也想听听,我待会儿问问蝴蝶,是谁不认真听课”,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又被吸引了过来。

但教授批评说,该教师教育失当,一是教师没问蝴蝶;二是问了蝴蝶也无法告诉他,如此欺骗学生,让学生受到不诚实的教育。
善意的谎言是不是该有?学生知道老师在骗他们,但他们会不会因此不诚实?
童话故事全是动说话、植物会跑、石头也有感情,为让学生诚实,是不是都该终结?
专家是理论的权威,是知识的代表,我们要服从,但有时是不是不该盲从?
三、有一种作为叫:形似而神不似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兴趣最科学?
(1)过度辩证效应说明什么
2010年5月13日,《中国教育报》刊载的《心理学揭开教育的另一面》一文叙述,自从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后,很多教师手足无措。有教师想到了奖赏。《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中说:“赖老师使用奖赏激起学生动机,一开始,只是请学生吃根棒棒糖效果就很好了,接下来是去喝饮料,然后是冰沙,再后是礼券。最终的结果是非电影票达不到效果。
(2)《奖励的本质与滥用的后果》中的实验又告诉我们什么
《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6期里刊载的文章《奖励的本质与滥用的后果》一文中有两个实验:
实验一:米勒让两组9岁的女孩子辨认电脑屏幕上两个相似的头像,一组许诺并兑现奖励;另一组只是义务性参与,结果,得到奖励的孩子出错率要比没有奖励的孩子高得多。
实验二:格拉克斯伯格对128位大学生的测试。128位大学生被带进实验室,每个人都拿到火柴盒、图钉和盒子,并被告知要用这些材料把蜡烛固定在墙上。部分学生被告知完成任务可以拿到5-20美元奖励;另一部分没有奖励许诺,也不知有奖之事。结果,任务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时,那些希望得到奖励的学生比没有奖励的学生多花几乎一倍的时间才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研究结论与人们通常的理解相去甚远,不符合人们的预想与信念,所以,几十年来不断有人重复类似实验,但结果惊人地相似!
其实,这些都是瓦伦达心态的另类表现。
2、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是不是培养学生背离客观?
一位老师上法国作家布丰的《松鼠》时,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老师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是感兴趣的问题。
接近尾声,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认为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是这篇文章中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老师问:“为什么?”
学生说:“松鼠是个漂亮、驯良、乖巧的小动物,我很喜欢它。可是,文章最后却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我在读到此处时,感到很别扭。
后来,陆陆续续有学生举手。
生1: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中有这样几句话:“你一定很喜欢动物吧?动物和人类一样,是地球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了解这些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将唤起我们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我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我认为课文的结尾与本单元的主题是不吻合的。
生2:布丰生于1707年,死于1788年。可能在18世纪人们还没有环保的意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读到松鼠可以吃,感觉别扭,可能是我们在感情上已经把松鼠当作了我们的朋友。
……。
老师鼓励这些观点后说道:“如果有一天,你们做了课本的编者,认为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在编教材时,可以将最后几句话删掉;认为结尾是和谐的,就继续保留这种结尾吧。”
学生的观点看似有了,但这一删,把一篇比较完整的说明文删得残缺不全?这样一删,把客观科学的知识介绍看成活生生的动物捕杀。
这些,有没有形似而神不似的感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