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锻造新时代青少年健康的人格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吴依妹
[导读] 在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塑造是个复杂课题,新时代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倾入一切。
        吴依妹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
        摘要 在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塑造是个复杂课题,新时代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倾入一切,讲究策略,真诚用心,走进心灵深处,用爱心锻造青少年健康的人格,为教育贡献力量。
关键词 尊重、理解、关怀、热爱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新时代下的中国基础教育,广泛使用的,频率最高的词语有“中国”“奋进”“劳动教育”“教育现代化2035”……对于长期在基础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的实际工作者---高中班主任,我全身心拥护。虽然我不具备宏观的高素质的理论思维,但是十多年一个个鲜活的校园生活案例,带给我无尽的思考,归结起来我的理解是新时代下的素质教育,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该如何锻造健康的青少年人格。无论扛怎样的教育旗帜,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它就是“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现代化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健康的人格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最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的人格是很复杂的,人的成长过程实在是有很多变数,所以不是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健康的,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呢?古往今来,不同的学者和专家有不同的观点。所谓的人格无外乎包括兴趣,需求,情绪,气质,动机,性格等综合心理特征。它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作为新时代代健康的人格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学习乐观向上,愿意接受新的社会变化;(2)思想开阔,头脑开放,愿意接纳不同的人和思想观点;(3)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如守时惜时;(4)相互理解,尊重,自尊;(5)能在集体活动中表达自己观点,发挥自己才能和创造力;(6)对困难与问题敢于挑战;(7)充满热个人满满的信心和理想,注重自己的规划;(8)友好的社会交际和心理状态;(9不断完善自己的客观理智意识与思想动机;(10)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世界变化莫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青少年要是没有健康的人格,,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民族,甚至整个国家都会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现实和历史都告诉我们:“有德无才难担大任,有才无德足助其奸,只有德才兼备方可受大用”。
如何锻造新时代健康的青少年人格?从教育现实背景来讲,“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在很多地区有明显的畸形发展---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学生大脑是装分数的容器。学生的思想教育,能力发展,德育教育,综合素质流于表面,忽略孩子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培养,阶段越高越明显。教育主战场学校根本不是以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站在“人”的高度来关注通过什么途径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激发我们尊重孩子个性,用爱心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中学时期是关键教育阶段,健康的青少年人格应当要纳入我们教育实践内容重点,而爱心教育是我们教育的永恒主题,“爱心”的核心是“尊重,理解,关怀,热爱”,从一线教育工作者角度通过爱心锻造孩子的健康人格可以尝试以下几个境界:
一、用尊重的爱心换取孩子的童心
童心就是我们必须会懂得让自己变成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心是与孩子“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孩子们在一天当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们的面部和嘴唇知道我们是尊重他们的,我们是爱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们的欢乐。这种尊重的爱心需要我们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去感受儿童的世界,否则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童心是换不来孩子的真诚,一切看似语重心长的教育实际上都无济于事。换取孩子的童心首先我们自己要有孩子般的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班主任都应问问自己:我和学生有共同的爱好吗?保持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便有了一条通往孩子童心世界的途径。

不知不觉中孩子便把老师当朋友,与孩子嬉笑游戏中,忘掉自己的“尊严”,有了尊重有了亲切感,这是教育成功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真正需要。
二、用理解的爱心赢得孩子的内心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孩子受到影响很多时候他们的内心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有些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我们成人站在教师角度,会感到很难理解并接受。只有理解学生,才能走近他们内心,才能真正有效引导孩子。理解的爱心需要我们有孩子般的思维。理解学生不是说我们教师把自己思想降到他们的水平,而是说我们学会点他们的思维,具备他们的思维在教育中我们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缺点的可爱性,甚至他们的智慧之处。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与美好想去做一件令人赞扬,得到周围人肯定和羡慕的事,因为心理的不够成熟,往往考虑事情欠周到,常常出发点好,但是方式方法不对,这是很自然的,需要我们站在理解他们的思维上发现他们的可爱,赢得内心,并加以有效引导。
三、用关怀的爱心树立孩子的信心
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无论你任教怎样的班级,班上总有“后进生”,他们身上产生各种问题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有教育方法不当,家长行为不正,家庭离异等家庭方面原因,也有教师的歧视,教学的失误的学校方面原因。对于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而言,转化他们,必须把他们放在集体教育中考虑,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关怀的感情倾斜。善于表达教师对“后进生”关心的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良药。这种爱不是偏爱,因为在他们身上总是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人道主义的关怀帮助他们树立人的尊严的信心与人格。他们感受到教师没有排斥他,同学们尊重他,唤起对集体的热爱,这种情感转化为上进的信心。第二,唤起向上的心。教育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当学生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他们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第三,引导集体关怀。集体的一个学生的鼓励,关怀,帮助集体舆论的力量比起老师单枪匹马,更有力量。
四、用热爱回答心灵的呼唤
青春期的心理教育,要想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锻造健康人格,需要我们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思考,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会,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人格。孩子的心灵是自由的,奔放的,民主的。心理学家说要用心灵赢得心灵。有的老师认为每天从早到晚陪着孩子,一起早读,一起做卫生,一起自习,事无巨细工作细心到位,就是最好的走进孩子,殊不知这样的身心疲惫的工作往往离学生的心灵是越来越远,反而是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可,相反是事必躬亲让学生感到厌烦---这样的老师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冤啊?会觉得学生太“无情无义”呢?这样对学生的陪伴,而不关注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越认真越反感,是我们教育者的悲哀甚至是悲剧。由于教育的心灵隔阂导致悲剧发生的案例在教育界里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发生的案例我们身边都存在的,虽然法律责任是本人负责,但都留给我们教育的思考,期待我们的师长给予他们勇气,清醒,独立思考,积极的生活态度等等。热爱学生是把他们当人,而不是当教育的机器,不是用我们的硬邦邦的框框条条去套在他们身上去约束他们,这是孩子对我们教育者心灵的呼唤。教育首先是人学,人学是关注人的心灵的精神世界,不是吗?我们是孩子最信任的朋友怎能不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呢?我们是否可以做些调查,了解孩子关心的学习问题和其他问题(生活,人际,职业,父母,自我,感情等等)真正做到关注孩子关注的,回答孩子需要回答的,排除他们的苦恼与痛苦,唯有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真正的回答孩子的心灵。
  结束语 爱心的教育意义已经无需证明,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伟大复兴的中国路上,我们的教育是为孩子成长服务的。孩子成长过程在青少年阶段是重要的人生转折期,他们身上的种种问题,困惑,苦闷需要我们教育者的无私爱心投入。爱心需要我们具备发现,发挥发展孩子独立个性的健康人格的艺术技巧。爱不等于教育,但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用爱心锻造新时代青少年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1、《青少年健康人格与养成》 傅永吉
            2、《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3、《做最好的班主任》 李镇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