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山西省运城市大运小学 山西省 运城市044000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科目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古诗文诵读习惯已经备受社会各界教育人士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了运用创设良好校园诵读环境、用情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鼓励学生家长一起参与诵读等形式养成学生有效诵读习惯,从而让小学生爱上语文古诗词,为小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古诗文诵读;习惯培养研究
一、引言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它显示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兴衰与时代更迭,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能够熟练诵读课本中的古诗文,并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因为小学生的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古诗文诵读教学,其实就是用传统文化灌溉学生的思想,从而培养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爱国精神。与此同时,古诗文诵读习惯的培养,也能够让学生修身养性,提高语文素养,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古诗文诵读习惯的具体策略
1、建立良好校园诵读氛围
因为小学生大多数年纪比较小,所以他们的喜好就比较容易被周围的人所影响。例如一些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喜欢听日文歌曲,他们连歌曲到底是什么意思都不懂,但却还是一遍又一遍的听,其实就是因为其他人都喜欢听,他们也才下意识觉得好听,并且因为听过相同的音乐,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那么在茶余饭后也就有了更多共同话题。那么一样的道理,一个小学生读古诗文可能索然无味,但是整个班级一起读,一个学校里的每一个人人人都读,那么学生们自身的诵读积极性也会大大提升。并且,老师的诗文诵读行为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诗文朗诵节目,来邀请校内师生参与表演或是进行观看。并且,他们的父母也可以被邀请到诗词诵读活动中进行观看或是参与表演,这既有利于彰显本校文化氛围,也能够增添整个活动中的互动趣味性。从而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经典内涵,让校园充满文学氛围,让诗文诵读风气在学生之中流行起来,在这样的诵读环境中,学生们一定会爱上古诗文的学习,从而提高语文古诗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2、鼓励学生家长一起参与诵读
在小学阶段,学生周围的人都是老师、同学和父母、朋友,而这其中父母则是他们交往最深的人,对他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兴趣爱好等都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因此,为了让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学习,老师可以积极寻找一些平时空闲时间较多又热爱诗词的家长,定期在班级活动中为学生表演诗词诵读读,或者举办在本班学生间举办热闹的诵读比赛,这样即使再厌烦古诗学习的孩子,也能渐渐参与其中。对于没有文学天赋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坚持古诗文诵读,并且学会积累诗词。可能刚开始会鲜有家长主动地参与班级古诗文诵读活动,但举办的次数一多,不但本班的同学与家长会争相参与,使得活动越来越热闹,其他班级的学生、老师与家长也会对这种活动大为感兴趣。在诗文诵读竞争中,学生既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在繁忙的课业中得到了一次心灵小憩。与此同时,还拉近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灵距离。
3、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
一般而言,小学老师应该让学生先喜欢上自己,这样学生才能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科目。这就是俗语中所说的爱屋及乌。老师平时对学生的嘘寒问暖、每一个生活中的小细节,都可以成为学生成绩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学生与其他同学闹矛盾时,体育课上摔跤时、学习中有疑惑时,老师都可以给予其及时的关怀,这样渐渐地,学生成绩就会进步,有事也会乐于征询教师的意见,古诗文课堂上也会积极发言。在课堂上,主导者不再是教师,而是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爱上一个科目学习的开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古诗文诵读习惯,语文教师首先应该与大部分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给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们额外讲解每首诗背后的故事,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印象,更好地记住古诗,也有利于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中心思想,从而爱上古诗文诵读,感受到古诗文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话,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也使得学生自行养成古诗文诵读的良好习惯。
结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学的精髓之一,教师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建立良好的班级诵读氛围,鼓励家长参与进诵读活动中,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文的深刻内涵并且爱上古诗文的学习,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静敏.根植经典 润泽生命——浅谈小学阶段古诗文经典诵读培养[J].新教师,2020(04):25-26.
[2]赵萌.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德育意义探析——以小学阶段为例[J].品位经典,2018(03):102-104.
[3]赵冰.传承文化经典,演绎艺术盛宴——南京市溧水区第二实验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走笔[J].小学教学研究,2015(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