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捩

发表时间:2020/9/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5月   作者:郝强
[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生存环境、经济结构、政治形态、风俗仪礼、伦理道德、文艺观念、价值判断、行为准则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华夏民族在生生不息文脉演进的积淀,既存在于庙堂之上卷帙浩繁的煌煌巨制,也融化于寻常巷陌日以为常的点点滴滴。

武汉市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   郝强  43006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生存环境、经济结构、政治形态、风俗仪礼、伦理道德、文艺观念、价值判断、行为准则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华夏民族在生生不息文脉演进的积淀,既存在于庙堂之上卷帙浩繁的煌煌巨制,也融化于寻常巷陌日以为常的点点滴滴。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活动的目土与河床,暗含了形之下的原始母题。其观念的呈现与叙述方式,都潜移默化带有东方的思维,打上炎黄裔胄的印记。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东方美学;承传;转捩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大地所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综合,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基础,也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厘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杂的范畴,学术界通常把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华文化界定为“中国传统文化”。迄今为止,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依旧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表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王霁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近三十年的研究,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价值观念、道德传承、文艺思想、技术器物形态的总括。中国农业大学近现代历史系王新婷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其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有利于本民族生存、繁衍的物质与精神的生活方式。”有学者为了规避“新文化运动”引发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战的纠缠,从人的体气、社会关系、衣食住行、思维模式、主观实践等各层面解读传统文化的概念 。可谓是独辟蹊径,成一家之言.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生生不息的演进过程。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薪火相承与时俱进的动态概念。文化如同生物机体上的细胞,无时无刻不在创生,又无时无刻不在消亡,周而复始,新陈代谢。只有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优秀文化才能够薪尽火传,绵延不绝。既然能够称之为“传统”必定要经由历史沿袭和世代相传的代际流转。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印记。伴随社会形态和阶级矛盾的不断发展,进步积极的文化顺应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落后保守的文化掣肘着时代进步的巨轮,直至被丢进历史的故纸堆。神农肇基,炎黄溯源,包罗万象,囊括四宇。客观的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和民族创造力的直接体现,是历史文明、道德伦理,风尚习俗、民族精神,观念传承、技艺器物的总和。它以儒、释、道哲学为主脉,融合历代百家思想的精髓,亘古薪传,相沿积久。中华传统文化是炎黄裔胄操身行世的明经矩范,同时也是安心立命的精神栖宿。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特征
        华夏文明世代相传,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辍的伟大文明。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优秀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挖掘不尽的人类精神宝库。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八大方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论始终与道德伦理如影随形,是典型的伦理型德性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文化的教化作用,将“成教化,助人伦”遏恶扬善作为理想和追求。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宗法专制政体环境下演进发展成熟起来的,因而对“忠”“孝”“节”“义”最颇为倚重。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以人为本,仁爱待人的人文精神。第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与时俱进,永恒常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延续力,是全人类硕果仅存的原生形态母文化。第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凡的包容力和兼容并蓄的吸收力,百家争鸣,并祀一堂。“在团结亿万民众的问题上,中国人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成功,这是中国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 ”第七,广袤的疆域和复杂的地理导致文化在地域性分野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状态,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第八,表意文字的使用和内陆型文化心理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特例。此外,中西文化在图像上的呈现方式大相径庭。不同的视觉元素很可能预表着不同甚至是相悖的内涵。热情似火的红色在西方预示着牺牲,而在中国则代表喜乐吉祥。犹大服色的黄色是庸俗低劣的颜色,而在中国代表着财富与皇权,在五行之中对应于信义。中国传统艺术,意境深邃,醇厚绵长,讲究虚实相生你中有我、畅神比德情景交融。与西方古典美学科学理性、针锋对立所不同。意境之美是华夏美学独有的维度,是发轫于中国古代士夫阶层审美理想的终极追求。中国传统美学追求和而不同的中庸,文质兼美的和谐。
        三、大型公共文化活动中的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一次综合性体育盛会,载入了史册,成为国际奥运史上的一段佳话。不仅如此,北京奥运会在公共文化宣传上取得的成功也是空前的。虽然已经过去了11年,人们依旧对北京奥运会的很多画面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除了奥运宣传团队的杰出工作以外,还得益于主创团队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到淋漓尽致,与奥运主题结合的天衣无缝创举。会徽是传统哲学与美学的浓缩体现。我们从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中就能一窥端倪。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者,巧妙地选取了中国传统肖形印的造型,配以行云流水“京”字白文印组成“舞动的北京”。这一意象,将北京的特点、中国的特色、奥运的精神完美的结合,时尚动感十足,传统意蕴醇厚,巧夺天工。吉祥物“福娃”创造性的采用了五个形象,通过拟人化的设计,把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灌注其中,把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和中国独有的国宝纷纷融入到形象之中,喜庆热闹,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北京奥运会宣传片对京味文化、传统国粹的展现以及开幕对“四大发明”的惊艳再现,无一不是传统文化在大众传播领域的成功典范。
        2019年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惊艳了整个世界。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华集中展现。


竹简兵书、长城战车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军事文化代表一一呈现;汉服折扇、辞赋丹青,丝绸之路,敦煌飞天,四水合流,万国来朝,无一不展现出泱泱大国生生不息的文明之光。炎黄裔胄是谦让仁德,崇尚和平的伟大民族。孙武御“上兵伐谋” 的军事韬略,帝禹行“化干戈为玉帛”之治国良方。“止戈为武,铸剑为犁。”中华民族向来不乏尚武精神,更不缺乏“不战而屈敌之兵”韬略智慧。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楚庄王最早提出了“止戈为武”的治国理念;66年前,中国政府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睦邻友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军队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坚决履行军人使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政府一贯秉持鲜明的防御性国防政策,战略意图透明,国防开支适度,尽职尽责的履行大国军队的国际责任,为建设持久和平,主动将现役军人总员额缩减至200万,将“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的主张庄严的写进中国国防白皮书。一首 《江城赋》写尽武汉的历史与文化。煌煌武汉,雾列天元。淼淼九派,亘古绵延。驳岸槐山,欹嵌龙盘。翔集昆玉青衫,辐辏珞珈铸坛。经笥清隽,辞荐轩辕。素为人先,与有荣焉。青莲谪仙渡,鹏举戍雄关。首义共和肇造,工运壮志云干。圣火薪传,晅曜世间。楚天舒望眼,龟蛇一线牵。心乡所向,骄佼御返。朝乾夕惕,黔突席暖.琴歌酒赋,凤箫鸾管。晴川观烟岚,月湖逐唱晚。蕙风拂面,兰舟致远。矞云斐亹,黄鹤之乡,轮奂翬飞,沃野泱泱。楚河白练千帆,万贾汉街霓裳。万流景仰,鼎持龙骧。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军运会文宣作品中的许多创意和文化元素汲取自古楚文化的菁华。譬如:武汉军运会官方运动制服上的“国韵迷彩纹”创造性的采用了战国荆楚织绣的纹样——“田猎纹”。这种以狩猎为表现内容的图案是华夏民族军事主题纹样的源头。在军运赛场和宣传片中人们经常能够见到“田猎纹”神秘典雅的造型,成为荆楚文化流动的风景。武汉军运会官方运动制服,不仅宣传了中国现代纺织工艺和悠久的服饰文化,还很好的彰显了荆楚大地的文化自信。另外,军运会开幕式中举牌引导员的服装造型的灵感,取自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部分舞美的创意源自楚墓漆画《车马出行图》的意象。楚文化崇火尚凤,讲求天人合一,念祖爱国,生不服死不屈。正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对任何的来犯之敌都从不言充满,坚定自信。荆楚文化博大精深,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勇于开拓展露锋芒。“兼采夷夏”融合开放,始终保持文化生机。革故鼎新追求卓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的精明在本次军运会中冶得以充分展现。“武汉每天不一样”东道主武汉很好的贯彻了“将办赛与建城的完美对接”的理念,拆违复绿,环境改善,全民参与,获得感满满。大赛犹如一场庄严的成人礼,让城市品质和市民的幸福感得到实质性的提升,绝佳的显示出湖北人精明稳健的高级智慧。从“铸剑为犁 ”化干戈为玉帛到“四海一家,天下大同”;“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武汉军运会主题歌《和平的薪火》,将武汉世界军运会“共享友谊?同筑和平”的主题,和中华民族“造梦”与“圆梦”的理想,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魅
        传统文化是人类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华夏先民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风貌的物质、精神财富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存在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原则。它重仁义轻物利,贞守仁义理孝的伦理观念与天下大同的价值观,讲究天人合德的宇宙观,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从日常起居,到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都潜移默化中表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活动的目土与河床,暗含了形之下的原始母题。其观念的呈现与叙述方式,都潜移默化带有东方的思维,打上炎黄裔胄的印记。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华夏美学是生存环境、经济结构、政治形态、风俗仪礼、伦理道德、文艺观念、价值判断、行为准则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炎黄裔胄生生不息文脉演进所积淀,既存在于庙堂之上卷帙浩繁的煌煌巨制,也融化于寻常巷陌日以为常的点点滴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其内在精神与东方元素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意境与内涵。祈福纳祥的传统纹样、妙趣横生的笔墨丹青,美轮美奂的传统建筑,幽咽婉转的戏曲艺术……承继了悠悠青史,满载着华夏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凝聚固化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很好的与时俱进,与时代文化互渗融通,保持旺盛长久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包容会通的文化特质,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本土落地生根,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变为现实。抛弃传统,就意味着背叛。如果悖离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是舍本逐末的同无源之水。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关系转型的价值指南。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文化价值观对转型与变革的成败生死攸关。传统文化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在市场行为中更加弥足珍贵。第三,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跃升,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文化自信对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国家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提升变得迫在眉睫。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对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第四、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党全面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扬生发和现实体现。此外,面向未来,解决全球性难题以及人类终极问题的更需要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东方智慧。
参考文献
[1]史焕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北京:红旗文稿,2018(12):P71-73.
[2]邢金善《北京奥运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解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8(6):p27.
[3]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
[4]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1版.
[5]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