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研究 王菊

发表时间:2020/9/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5月   作者:王菊
[导读] 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对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西昌市第五中学  王菊

摘要: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对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模型建构过程中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逐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形成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充分认识模型建构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积极探索生命奥秘的社会责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欲望。高中生物学中有些内容受学习条件、教学环境及教学时间的限制,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直接观察和深入探究。并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相关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感性认识不足,自然难以激发他们对生命伟大的认知与生命奥秘的探究欲望。如何将深奥的生命形象化?建构模型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如通过建构细胞的结构模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形成投身科学、积极探索生命奥秘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也有重要意义。再如在“生态系统稳定性”教学中,与其教师枯燥地讲解、学生单纯地记忆,不如教师直接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设计生态瓶,从结果中分析影响稳定性的因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当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如环境问题的时候,实际上也就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育人。
        1.2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核心概念,培养理性思维
        课标明确将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作为理性思维培养的目标。建模是一项能力,更是一种方法,是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如通过建构如图1所示的种群数量特征概念模型,不仅清晰地反映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形成核心概念,而且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与概括能力.沃森与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模型的过程也正是他们演绎与推理的过程。
        1.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标将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作为标准设计的基本理念。也将科学探究作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一个核心方面。课堂教学中模型的构建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局面,由过去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自主的学习方式完成了以教师、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能力、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转变。建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模型建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形态、特征和本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图文转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如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通过以科学史的探究为线索,结合问题串,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不断构建、修正模型,既培养了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同时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断质疑、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如对于教材中的电镜照片所反映蛋白质的对称分布,有学生根据一些受体蛋白的结构提出了质疑,而蛋白质的不对称分布的冰冻蚀刻实验证据,也由学生自主搜集得到。实际上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也正是高中生物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1.4 提高复习效率,提升解题能力。
        毋庸讳言,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高考,因此提高复习效率,提升解题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高三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建构模型,使知识得到简化,突出主干知识相互联系,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果。如复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时,学生就不仅仅要知道最根本的区别——有无细胞核,还要联系细胞代谢、细胞分裂、遗传、基因结构等各方面相关知识形成概念图,将零碎知识系统化,真正掌握概念的内涵。教师通过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将抽象知识总结出规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如蛋白质的合成分子量和脱水量计算,DNA的结构中碱基数量及比例计算,DNA分子的复制子代DNA数量,标记DNA比例及所需某种脱氧核苷酸比例等,通过总结出规律、公式能极大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2.当前模型建构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1 对模型建构教学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
        目前有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灌输式”教学,认为这些知识不借助模型同样也可以讲授,建构模型太耽误时间。这一方面与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模型的价值和功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资源的缺乏及高考导向有关。实际上“磨刀不误砍柴工”“授人以鱼不能授人以渔”,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模型建构的方法,自主建构概念,效果比反复灌输要好得多。同时由于目前高考试题考查仍然以知识点为主。如果能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更加注重方法、能力、核心素养的考查也能有效促进模型建构教学教学的实施。这实际上也正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之一。
        2.2 理论储备不足,疏于实践
        很多教师缺少模型建构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缺少对模型建构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运用的思考,不会用也不敢用模型建构教学实施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尤其是随着教学信息化的推进,更加有利于模型教学的实施。
        2.3拘泥于教材,以本为本
        在建构模型的时候,有些教师完全拘泥于课本的要求、方法和材料,不能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应用。如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笔者没有按照教材安排野外实践,而是选择易得的大米和绿豆混合来进行实验,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模型建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育人有着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但目前其在高中生物教学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实践方面的应用仍处于摸索阶段,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谭永平.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模型方法及模型建构[J].生物学教学,2009,34(1):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