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发表时间:2020/9/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5月   作者:邱祖勇
[导读]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的实践教育活动。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关注。

云南省景东县民族中学 邱祖勇

〔摘要〕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的实践教育活动。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自立意识、增进情感交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心理健康
        引言: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创造力,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学校亟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劳动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被不同程度地弱化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建设、活动开展、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开发劳动教育基础设施
        教育设施是劳动教育的基础保障。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应注重基础教育设施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充分调动各类劳动场地资源,例如校内劳动教育场地、学生实践活动室等,并配置相应的设备,保证劳动教育的物质资源。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建设文化长廊等学校外环境设施,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充分渗透。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联系校外相关部门,寻找可供学生劳动实践的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劳动实践平台,并在能力范围内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要。
        二、开设有针对性的劳动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逐渐退出课程表,劳动教育课程被更具有价值包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代替,如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然而由于中考或高考的文化应试性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导致类似劳动课程的必修课成为了“豆芽课”。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要求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开设不同的劳动课程,制定不同的劳动目标与劳动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有针对性地落到实处。针对低年级学生,学校可开设个人卫生整理、家务劳动等课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学校可开设烹饪、手工、茶艺、园艺等课程,使学生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陶冶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综合能力为发展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能力,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



        三、将劳动教育与国家基础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
        劳动教育应当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在保证必要的劳动教育课时的同时,学校还应将国家基础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协助渠道。例如,在语文、政治等学科教学中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中传授劳动技能、方法,让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提高灵活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与学校文化特色,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特色文化之中。通过多方面、多领域课程的有机融合,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累丰富的理论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寓教于乐,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组织开展校内外劳动活动
        除了日常教学,学校劳动教育还应体现在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之中。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卫生环境保护中去,保护校园环境、美化校园环境。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辟专门的种植基地,让学生在日常校园中感受劳动、体验劳动。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勤工俭学、建立特色社团、组织兴趣小组等方式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并通过汇报表演、展览等方式,呈现学生的劳动成果,体现劳动的重要价值。校外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各类社会资源,选择校外劳动实践场地,通过研学旅行、春游、秋游、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劳动、体验劳动的同时,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形成规范化的劳动评价制度
        合理、规范的劳动评价制度是劳动教育有效推进的有力保障。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综合发展的评价模式促进着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转变,劳动教育在学生综合发展评价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劳动的内容均对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劳动评价体系和规章制度,从参与劳动的次数、劳动的态度、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成果等多方面客观、综合地考虑学生的劳动情况,并将学生的劳动情况录入个人档案,纳入学生升学、评优、就业的重要参考。在评价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真正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劳动教育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学校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从各方面入手,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劳动教育充分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发挥劳动育人的综合作用,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劳动教育词条[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劳动教育,2017-07-07.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 中国农村教育,2015(10):7-8.
[3]顾明远.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