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联合 构建小学低段数学“乐”课堂

发表时间:2020/9/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5月   作者: 郑翩翩
[导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浦江县黄宅镇第二小学  郑翩翩 322200

【内容摘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亦有此三层境界——知 、好、 乐。即,懂得学习、喜爱学习和以学习为乐趣.放眼现下的数学课堂虽然不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科知识,但是在课堂中还是觉得缺失点灵动,缺少多种感官地协同参与,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实在难登“乐学”之境。基于此现状,我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致力于“三动”教学实践。即,积极开启活跃的思维活动,努力调动多感官协同作用,高效能地组织“互教、互学、互帮”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努力打造乐学课堂.并且力争课堂上实现“三动”联合,从而构建小学低段数学的“乐”课堂。
【关键词】 低段数学  “三动”  联合  乐学   
         我认为,若“知”过于偏重于理性,那么“好”则已经触及到情感,并对此发生了兴趣和喜爱。而“乐”就不同了,“乐”是以此为乐,,乐此不疲,乐在其中,是一种深深的陶醉,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每个孩子在懂得学习和喜爱学习的基础上,以学习为乐趣,在学习中陶醉,享受学习中的每一个过程”。这无疑是课堂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追求,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最高境界。怎样培养学生“乐学”的学习素养,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反思和日常观课总结,在“三动”数学教学方面做了尝试。将这“三动”,即:思维跃动、多感协动和合作互动,适时、合理地融入进数学课堂,让学生轻松探究数学、快乐交流数学,凸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样态,真正构建人人追求的“乐学”课堂。
        一、课堂观察  发现“缺乐”之症状
        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参加过的教研活动或培训听课,其中不乏优质的、活跃的、高效的课例。也有不少课说真的实在不敢恭维。后来学会了些许课堂观察的方法,有意比较了“优质课”和“低劣课”的差异,发现了一些“玄机”:一个“动”就可以区分优劣。低效的课堂往往少“动”,缺少“动”学生在学习过程无法以动促乐,从而导致学中缺“乐”。
        1.少思维的跃动:无趣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较低,脱离了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活动,数学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在现今的数学课堂中,许多教师仍是依照传统在教学,讲解的知识并不能让学生能听得懂。教师先讲解,学生后练习,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关键在于学生对课本知识不感兴趣,从“不想听”慢慢变到“听不懂”,课堂里缺少了数学思维的参与。逐渐地,他们的数学课变得乏味无趣,没有思维参与的数学课堂,怎能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
       2.少感官的协动:无味
        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无意注意为主,在数学课堂上往往凭兴趣来选择性地听课。观察现今的数学课堂,教师一味的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题,甚至相同的内容重复讲,让学生死板地坐着听,学生缺乏多种感官体验地参与,学了做,做了错,错了还是错。学习的知识不够透彻,永远停留在知识的表层。逐渐地,他们数学能力得不到发展,老师说得很累,学生听得也累,怎能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
        3.少探究的互动:无效
        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也好问,喜欢多种组织形式的课堂。纵观现今的数学课堂,课堂形式传统单一,缺乏有实效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的探究合作,那课堂中存在的仅仅是一副空壳,在这个空壳里,学生又能学到多少,无非是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来“闲聊”而已。逐渐地,他们探究合作的水平丝毫不会提高,课堂知识一无所获,怎能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
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对于知识都是需要亲自去实践内化,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二、思维跃动  营造“乐学”之氛围
        1.领会教材意图  遵循教学规律
研究教材的编排顺序,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学生的知识认知规律和过程。教材中的“搭一搭”“摆一摆”“认一认”等教学板块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内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2.从无声到有声  让思维表现化
        思维是无声的,是一种心理活动的体现。虽说思维是无声的,但语言却是它的外衣,思维表达往往是借助语言为载体外显出来。教师应当重视语言在课堂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适当地引导孩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思维的过程。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不断得到深化。
         三、多感协动  激发“乐学”之情绪
        1.眼观清楚是基本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百闻不如一见。在课堂上最基本的要点在于要会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学生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乐趣。如:教学观察物体“看一看”时,需要学生直观的去观察实物的各个方向的几个面。此时,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适时引导学生亲自用眼睛去观察,并思考其中的不同,在此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眼观清楚是最为基本的要素之一。
       2.耳听仔细为要务
        耳朵的倾听是数学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中间环节。只有学生真正会倾听,才能够对听到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然后才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巩固、应用……听的内容不单单是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同时也包含同学的不同见解。倾听不单单是听,还要能够从听到的众多信息量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如:教学加与减“买冰箱”时,整百数加法的问题,500+80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发散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呈现了四种方法:一是在数线上画出结果的方法;二是借助计数器拨出结果;三是借助先前学过的“5+8=13”的经验,类推出500+800的结果:四是借助人民币,5张100元加上8张100元,一共是13张100元,13个100元就是1300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动耳聆听,体会算法的多样化,逐步形成发散性思维。
           

 
               3.勤快动手利获得
        课堂中光说不练,远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将看到的、听到的亲手实践才能够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就算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也只是单纯的记忆;耳朵听到的内容,没有通过实践也无法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只有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地体验过程,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化并提炼融合形成技能。如:教学 “铅笔有多长”时,学生在认识了分米和毫米之后,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感受到1分米、1毫米究竟有多长.教者在给学生的学具信封中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的物品。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摸一摸”等方式找出1分米、1毫米的物品,并放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感知长度。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动手操作,获取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加深印象,并将之内化。
        4.感官齐力效果佳
        当然课堂不可能是单一死板机械的,必然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如:在教学“认 1-9 数字”时 ,先动眼观察这些数字像生活中的什么,再动口表达编出“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会游泳、“3”像耳朵听声音等顺口溜,最后动手操作,加深记忆。一年级小学生边唱边写,兴趣高,记得牢。类似例子还很多,只要教者善于发掘,巧设悬念,不仅可激发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思维能力。
让他们的多种感官体验共同参与实践一定比老师一遍遍地重复讲解有效果得多,低段学生年级小,自觉性差,好动,让他们死板地坐着听课实在为难他们,教师何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组织需要多种感官体验的学习活动,将他们从死板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多种感官体验促进思维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这便是“乐学”课堂最好的养分。
        四、合作互动  体验“乐学”之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性学习的开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主观的能动性,也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1.合理建组利于顺利互动
        早有专家定义了合作学习: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群体,以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所有的小组一起来解决。一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必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老师再进行点拨、引导,共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师生、生生之间进行高效交流合作,以求共同进步。
        (1)小组人数适宜
        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低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以无意注意为主,表达能力相对于中高段学生而言较弱。因此在低段教学中应安排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两人为一个小组,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应明确要求,做到“你说我听,你听我说”,以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
       (2)组员搭配适当
        小组组员在搭配的过程中,应做到各小组之间统一制度,各小组内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为原则。教师应先考虑全班整体,在结合各个小组内部的不同情况,并做到均衡各小组之间的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比例,以达到最佳的合作交流的效果。
        (3)组内分工适切
        虽然低年级的学生尚且还不太能明白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但在课上我都会制定出一个小组学习模式方案,让大部分的教学活动在两人小组内展开。给组内两人各自安排好自己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行转变。
       2.明确任务促进成功互动
        小组讨论在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先明确讨论的任务,有了明确的任务学生便可根据要求进行探究学习,不会在讨论过程中出现无事可做、无话可说的情况。明确的任务要求、清晰的任务指令对课堂的有序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将你读懂的题目用自己的话和你的组员说一说;请在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组员分享一下你画的图是什么意思;小组内检查完成情况,发现错误马上改正……这一系列围绕数学课堂展开的小组活动,让孩子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互动起来,以生助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三动联合  跨入“乐学”之佳境
       将“三动”数学引入课堂,指导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意识,让“乐学”走进每一个孩子学习中。将“三动”引入课堂不单单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的,而是需要讲究其策略。将其有机地结合,并协同合作起来才是至关重要。
       1. 以动促思  思动课堂
       “思维跃动”作为“三动”的首要环节,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冲突,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 “铅笔有多长”时,我并不是一味地牵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自主测量铅笔的长度,产生认知冲突,再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毫米、分米两个概念,让思维律动带动整个课堂。
        2. 以动促学  学转课堂
        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靠五感协同合作,缺一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五感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首先,让学生先动手做一做,自主思考在变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发生改变。接着,小组内再一次进行动手操作并研讨探究。随后,全班交流展示。整个过程中,结合看、听、说、动等五感要素,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探究数学、快乐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转课堂。
        3. 以动促乐  乐翻课堂
        课堂活动中的合作学习,不能总是同一模式,教师应开拓创新一些适合低段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去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翻转课堂。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快速地熟记月份的大小。此时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相互讨论方法;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出现的方法,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方法,有拳头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等。这时候,数学中对于学生而言“枯燥”“无趣”的数学知识,变转化为了身边的、日常的事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释放学习的热情,创造学习的乐趣,乐翻课堂,乐在其中。
        上一堂成功的课,是每一位教师之所求。一节成功的课应该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听着舒服,学着不累,学生在课堂上有着一股“乐学”的劲儿。虽从教时间不长,但我深有体会的是:如果你教得很费力,学生学得很艰辛,那这节课无疑是失败的。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有思维的跃动,多感官的协动以及合作的互动,从而达到“知学”“好学”的目标,最终攀登“乐学”之境。让每一个学生的在数学课堂中,以动促思、以动促学、以动促乐,让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因动而乐。
【参考文献】
[1]阎红煜,《营造氛围 自主探索》,《甘肃教育》, 2003
[2]冯桂群,《借助“三全参与”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
[3]曾建师,《打造精彩课堂,凸显创新理念――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考试周刊》, 2015
[4]吕星宇,《出声思考在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学刊》, 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