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的渗透途径

发表时间:2020/9/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5月   作者:牛丽丽
[导读] 著名学者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在综合实践学科得以实践。

沈阳市大东区望花街第一小学   牛丽丽  110000

摘要:著名学者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在综合实践学科得以实践。综合实践是一门多元化的学科,动手实践、社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通过动手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独立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关键词:综合实践   渗透  劳动教育
        正文: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并推进素质教育之时,综合实践这个学科就显现出它的优势。综合实践是我国新课程规划规定小学、初中、高中必修的一个课程。国家教育部新课程计划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它所涉及的面很广,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会某些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这个学科中学会并掌握多种技能。要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要让学生掌握多种技能,那如何在综合实践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是我们教育者值得深思的。
        一、改变教学思路,转换教学理念
        综合实践的学习过程是比较活跃的,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而教师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言堂的现象,老师就是支配者,学生学到的内容往往都是从老师那获取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老师在主题活动中改变教学思路,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是事半功倍的。例如:《包饺子》这个主题活动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先让学生了解饺子的制作过程,但就是这个制作过程的渗透,就没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让学生先品尝饺子的味道,在仔细观察饺子的形状与食材,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制作饺子的方法,这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一个支配者,而是学生的支持者、鼓励者。一个主题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些技能,而不是在理论中学习到某些知识。
       二、拓展主题活动,渗透劳动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它是可以举一反三的。一个活动的提出,会涉及多个层面的内容。例如:《洗衣服》,在这个主题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提出洗衣服的方法,但是这个主题的实施,并不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洗衣服的方法,而是需要让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用什么样的洗涤用品能将衣服洗干净;针对不同的污点采取哪些洗涤用品是最有效的;清洗不同质地的衣服,需要什么样的洗涤方法,这些都是通过一个活动点,拓展出多个层次的活动点,通过这些活动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多种方法。
       三、创建劳动平台,培养劳动习惯
       种植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很陌生,从来不曾涉足的领域,只是知道我们所吃的食物是农民伯伯种出来。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创建一个劳动的平台,通过《快乐种植》这个活动,让学生亲手将小番茄的种子埋在土壤里,每天都要对种子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种子的变化过程,再此期间,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种植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知,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水分,每天都要精心照顾小番茄。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关心他人,还逐渐养成了动手劳动的习惯,进而在劳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四、家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学生在家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来做,父母总是觉得孩子们做什么都做不好,所以甘心情愿的为孩子做一切事情。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制定劳动信息一日表,在表格中设定学生在家里要做的家务劳动,由家长负责打分,让家长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动手劳动的好习惯,同时让家长在家庭中劳动中,多为孩子们创设劳动的机会,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参与到劳动中来。
       五、动手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
       很多孩子认为自己还小,不需要做任何家务,有父母负责就可以了。有些父母则是觉得孩子小,什么都做不好还不如自己来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在,导致现在的孩子劳动能力差,自我服务意识的缺失。而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存本领,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我们衣食住行的来源,让他们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只有让学生参与劳动,他们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学会珍惜幸福的生活。因此,通过劳动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六、榜样激励,引导热爱劳动理念
       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其一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化的作用。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劳动行为来为人师表;其二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热爱劳动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劳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七、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
       在学生对劳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做出榜样,还要及时地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一是要加强预防,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二是要及时鼓励表扬。三是要循序渐进。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红领巾文明卫生岗值日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第一学期,本年级学生应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好值日生、捡起身边的一张纸为主;第二学期,以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入手,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抓好文热爱劳动教育,调整行为偏差,矫正不良习惯,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
       美国哈佛大学专家布朗特说过:“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对家庭也十分 越爱,劳动是快乐人生的起点。”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加强劳动教育,更是传承中华名族美德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不能仅仅体现在理论上,要让学生切实的参与到劳动中来,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