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物理浮力问题的教学

发表时间:2020/9/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5月   作者:胡立胜
[导读] 初中物理范围内的浮力问题尤为重要,在科目架构中占有必要位置。

博兴县第五中学  胡立胜

摘 要:初中物理范围内的浮力问题尤为重要,在科目架构中占有必要位置。在历年的中考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改日渐在进展,物理授课之中的浮力问题也拓展了固有的内涵.在这时,传统授课的流程很难符合新式课堂,亟待予以改进。浮力教学关系到多样的知识点,不应忽视这一范围教学。对于此,有必要解析浮力学习常见的各类疑难,优化课内日常的设计。
关键词:初中物理;浮力问题;教学思路
       初中物理含有浮力教学,浮力关系到更广范围的物理常识,例如物质密度、液体的压强等。针对浮力问题,师生都应注重课内的细节。
       一、有针对性设置课题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本学科的知识水平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水平以及本课的特点,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产生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所以教师在教前应有针对性设置。
       二、课前目标定位
        (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2)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结论,交流思想的能力。(三)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倾向。
        三、教学实施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只提供实验材料和要研究的问题。告诉学生要完成什么任务,而不告诉学生具体做法,由学生先假说,然后自行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最后,师生共同对各组研究的结果进行评论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地位,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如“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主要安排如下:
        (一)设置情景。设置情景1:用Powerpoint显示万吨巨轮在水面上航行的画面创设情景1。设置情景2:实验一:把小铁钉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小铁钉入水后的浮沉情况。课堂效果:采用录像、实验、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二)设疑设问。设问1:为什么水的浮力有时能大到托起万吨巨轮,有时却小到托不起一枚小铁钉?课堂效果: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心中引起了困惑,激起了求知的新的“浪花”。
        (三)猜想。教师揭示教学主题:浮力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大家可以猜想,发表见解,并说出理由.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讨论、猜想、提出假说:“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和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形状,以及液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深度等有关”。1.力产生的原因---压强差,而压强跟液体的质量、体积无关,所以浮力跟液体的质量、体积无关。设问2:“浮力的大小跟液体密度是否有关?”2.分组讨论、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实验二: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利用教师准备好的材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衔接过程中加以指点,使学生的探究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设问3:铝柱和铜柱的密度、质量不同,受到的浮力相同吗?表明什么?”当学生得出浮力大小与组成物体的物质密度、物体质量无关后,继续。实验三: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实验四:浮力跟浸没在液体里的深度的关系。实验五:浮力跟物体形状的关系。实验六:将物体放置杯子的不同位置。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最终得出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那么粘在水底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因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而粘在水底的物体是不受到水的浮力的。由于学生受到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还是会认为受到水的浮力的。但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推理来验证:用两个同样大小的物体,一个沉在水底,另一个粘在水底,再用弹簧称测量这两个物体,而粘在水底的物体无法测得它在水中的重量。得出粘在水底的物体是不受水的浮力的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只有两个: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且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四)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教师点拨: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提出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然后把课题分到小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设计,并组织全班交流、讨论,对方案的可行性、操作性进行思辨和完善。在实验方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课堂效果: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
       (五)归纳结论。学生经过自身的参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自己得出了结论,即“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课堂效果:这样以学生自己体验和参与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物理结论的发现、归纳、证明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领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从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体会
        (一)教师要适应新教法,进入新角色“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探究的主体过程应由学生完成,而不是教师,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教师是兴趣的关注和激发者也是是服务和关系协调者。(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课标要求要有效开展探究教学,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探究学习的本质,并掌握一些教学策略和技巧。(三)教师应该多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把探索科学的本领教给学生,这是我们科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核心的位置,而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研究科学探究活动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成为物理课程的改革关键。以“观察现象(从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讨论猜想、设计方案、合作探究、分析交流)---理解应用(联系生活现象、科技发展,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成为思维的体操。
参考文献
[1]齐先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罗先佑。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3]张敏。开放自然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北京: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