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井冈山斗争时期后勤建设历史发展与启示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张慧超1 刘畅2
[导读]

        1.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研究生一队;2.火箭军96608部队
        后勤是军队与国家之间的桥梁,是国家经济工作在军事领域的延伸。翻开我军后勤建设发展史,我军后勤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形态战争中,是阶段性循序渐进而发展的。井冈山斗争时期艰苦的环境,显示了我军在当时历史时期后勤保障的困难程度。
        一、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三湾改编”后,处于严重敌情威胁下的工农革命军,沿罗霄山山脉向南挺进。南进途中,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选定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作为“工农武装割据”的落脚地,因为这里具备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井冈山处于湘赣两省的交界处,远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两省的军阀又矛盾重重,对这个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其次,这里有共产党组织的活动,群众基础也比较好,大革命时期,井冈山附近各县曾建立过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第三,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利于作战。第四,就是井冈山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筹粮筹款,有利于部队发展壮大。可见,从建军之初,在考虑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时,毛泽东等领导人就十分重视后勤因素的作用。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后勤思想的确立
        对于部队来到井冈山后的行动方针,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我们要在这里“安家”,尔后“发家”。这一论断,一方面与历史上农民起义军“不要根据地”的流动作战区别开来,让我想到在冷兵器时代,没有军队曾建立基地式的保障。另一方面,是与此前共产党领导的历次起义中的“城市中心论”,区别了开来,这也与后来在博古、李德指挥时期实行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错误思想,导致我军遭受挫折和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毛泽东在1928年10月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对中心区域军事根据地的巩固问题作了如下概括:“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在这里,毛泽东把储备粮食、建设医院等后勤建设,作为建设和巩固根据地的重要任务以及边界党的重要工作提出来。因此可以说,在当时,军事根据地的后勤建设是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在红军全部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井冈山斗争时期后勤的建设发展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发动湘南起义后,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使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从原来的2000人增加到6000多人。会师后,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后勤建设是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主要方面,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勤机构建设
        一是建立军械修造机构。1927年10月,根据毛泽东的要求,新成立的根据地湘赣边政府,在茅坪的步云山庵创办了红军的第一个修械所,负责修理部队枪械。1928年7月,修械所迁至茨坪,并成立分管的军械处。初建时,依靠缴获的一套设备修理枪枝和制造简单兵器。以后,发展到可以制造五响枪和马尾手榴弹。1928年8月,在反击国民党军对井冈山的第二次“会剿”中,军械处及时将红军仅有的1门迫击炮修好,守卫黄洋界的部队正是用这门炮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二是建立被服厂。1928年1月,红军在进攻遂川城时缴获了2台缝纫机和300多匹布。5月,依靠这些缴获物资并招募三四十名工人,在宁冈的桃寮村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个被服厂——桃寮被服厂。后来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工人增加到了100多人,开始为红军制作军服。
        三是设立医疗卫生机构。


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后,就在茅坪的攀龙书院旧址建起了医院。1928年初,红军打下永新县城,缴获药材600担运到茅坪附近的茶山源,建立起第一座药材库。1928年4月,红四军成立后,为扩大医院规模,红军医院院部由茅坪迁到大井。同年10月,开始修建小井红军医院,经过一个多月时间,建起了两层木质结构、共32间、可收容200名伤员的病房。
        (二)后勤组织体系建设
        在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同时,红军的后勤组织机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初上井冈山时,红军规模不大,基本沿用“三湾改编”时的组织体制。1928年4月,红四军成立后,由于部队规模扩大,后勤组织机构随之进行调整和扩充。到1929年初,红四军军部设有军需处、军医处、军械处、留守处等4个后勤机构。军需处任务是负责钱、粮、被服的筹措与分发,作战时随部队行动。军医处(后改称卫生处),作战时,医院留在后方归留守处领导,其余均随部队行动,负责伤病员救治和后送工作。军械处在作战时,修械所留在后方归留守处领导,其余随部队行动,负责枪械、弹药的搜集和分发等工作。留守处常驻井冈山茨坪,负责战时留守人员的行政管理和物资供应工作。
        这样,以红四军为代表的红军后勤组织机构基本形成,红军后勤创建工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后勤经费物资筹措发展
        一是粮食储备的发展。对于立足未稳的红军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储粮备战。当时,井冈山的中心区域“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但井冈山周围各县粮食比较充裕,便于军粮筹措。因此,红军战士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布袋,挑着箩筐,走100多里的山路,从山下各县向山上运粮,中途还要攀登海拔1300多米的黄洋界,直到下午才能回到山上。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都同战士们一样用扁担下山挑粮。
        二是物资储备的发展。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等地新建了一些简易仓库。另外,红军还在山上陆续建起造币厂、印刷厂、盐厂等。
        三是经费筹措的发展。实行“打土豪筹款”政策,是红军在农村环境下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没收征发政策来解决后勤补给问题的一种具体方式。其理论依据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纲领中的重要内容将财政负担从贫苦工农身上转移到富有者阶级。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红军的补给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从财政经济方面打击和削弱敌方的力量。
        四、井冈山斗争时期后勤发展的启示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写到:“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山上要隘,都筑了工事。医院、被服厂、军械处、各团留守处,均在这里。现在正从宁冈搬运粮食上山。若有充足的给养,敌人是打不进来的。”战争史的发展推动后勤史的发展,井冈山斗争阶段后勤的建设发展,也是后勤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为今后各阶段后勤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一是健全的后勤组织是后勤履行职能的前提。在井冈山时期,由履行供给、运输、医疗、修理等职能的4个机构及其下属分队为主,红四军后勤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保障体系,奠定了红军后勤组织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二是充足的物资来源是保证后勤建设发展的关键。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物资主要来源于压迫阶级,特别是“打土豪筹款”等政策的出台,削弱压迫阶级的实力,进而减少劳苦大众的生活压力。
        三是完备的人才队伍是推动后勤建设发展的需要。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粮草官杨立三,在秋收起义中,担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副官兼经理处处长,负责起义军后勤事宜。在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时,杨立三担任方面军副官处长兼总经理处处长,主持制定并正式颁发了红军第一部供应标准,为红军供应正规化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为我军后勤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