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鑫
乳山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山东乳山 264500
胶东文化是指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区域文化。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俗风情和几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为实践基地开发具有特色课程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乳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多,但是如何更好的利用和发展这些资源?并传承和发展呢?仅仅靠列入遗产名录恐怕难以为继,我们要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而如何让新一代与非遗进行深入接触?学校无疑是最好的地方。只有在学生心里播下非遗保护的种子,不断强化中华文化的根基,保护和传承才成为可能。怎样让学生爱上这门课,并把它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必须要对课程有所创新、有所改变。课程的设置,方向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是能让课程运转下去,课程的艺术化处理和课程的深度拓展很重要,这是决定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兴趣的关键。这也决定基地课程要精,要做有效课程。
一、要发展、创新,首先要传承
首先,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郭元祥教授第一期微视频《课程特色与特色课程》讲得特别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和特色课程的建设一要扎根本土,扎根文化,面向科技,面向创新。所谓扎根本土,就是要充分挖掘我们本地的资源,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真正地自主的生长。这是真正于扎根本土的课程,是别人学不来的,抄不去的课程。课程怎样才能设计的有特色?郭教授讲的不仅要扎根本土,还要体现扎根文化。我们所开发的特色课程,一定要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如让学生学年画,就要了解年画的起源与历史,年画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年画蕴含的寓意。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实现育人和美育的功能。
二、要发展,要继承就必须要创新
(一)新课程创新引入,课程内容要创新。手工课程已进入瓶颈期,出现了内容过于单一,没有创新等诸多问题。如何突破手工课程瓶颈,完成手工课程的全面升级,是一个难题,要突破手工课程瓶颈,深度挖掘课程内涵,要重创意。调整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基地课程有条件在时间上和深度上进一步发扬传统文化,在创新上做文章,基地传统手工课,各地各学校基本差不多,要想有自己特色,必须要创新。这一类课程普通学校的综合实践也有开展,但是他们课程只是作为一门单一的手工课,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横向连接,课程的深度也没有纵向发展,如何突破传统,创出新意,基地课程有条件在时间上和深度上进一步发扬传统文化,
如乳山的藤编,我们在编的基础上开发藤编、玉米皮编织、皱纹纸编织、手链编织等课程,在技法上都有编织的基本特点,但是不同的材料又赋于作品不同的展现形式,展现形式的多样化又让这一传统手工绽放新的活力。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除了要让学生体验传统技术,还在课程中融入新的理念和技法,结合水拓画的技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颜色在水的变化,进而思考成画原因,随着图案的形状变化,带动学生展开无限想象,作品可以自由发挥,大胆创造,可具象可抽象,可传统可现代,实践过程就像变魔术一样,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眼、手、脑的协调活动,这种画法表现出来的画面不仅色彩华丽惊艳,内容动感十足,而且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印好的图案可以做衣服、围巾、抱枕等,这样的课程让传统的艺术作品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多维度储备教师资源,提升实践活动品质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情绪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教学资源。人们常说,学生往往能成为教师的影子,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只有自身储备了足够的知识,具备了良好的素养和情操,才能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自然的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挖掘并利用教学资源,将课堂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才能在信息传递、师生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带给学生更为丰厚的收获。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师是在物质资源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决定着实践课程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要创新,表现形式更要具有时代感。
现在的学生,个性较强,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他们拒绝老套,所以老的东西,如果不改变形式,不翻新,势必会让他们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又怎么传承和创新?
我们熟悉的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如果弄个棚子一本正经的让他们学各种针法,我估计没有几个学生能安心做下来。我想可不可以给这一课程加上一些时尚的因素,先调动学生的兴趣,把传承和时尚结合起来?并通过一些他们喜欢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手工重回当代人的生活中。如日本的80后主妇亚由美,因为对刺绣的热爱与执着,现在已经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首饰品牌,火遍了网络。一年里她每天都窝在工作室里刺绣,而且一直绣同一种花朵形状,但不同的是这朵花的配色以及点缀在上面的饰品都不重样,每件饰品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独一无二款,做成耳环给人带去光芒和喜悦,小的细致,大的奢华大气。还可以把一些平凡的棉麻布做成了实用的零钱包、针插、布袋、和沙发套、枕头等……她的工作就是创造美。当精致的刺绣和古朴团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当传统的剪纸,与时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并融入新的审美元素,改变的不仅仅是它原有的做为一种平面的窗花的形式,而是可以变成美女头上的发髻、肩上披的云肩、待嫁新娘头上的红盖头,甚至东西审美的完美结合,这些即将失传的传世手工艺,它们美的让人惊叹!所以我想,如果我们的课,能多加一点学生喜欢的因素,能多和社会和时代接轨,不仅能很好的传承我们的手艺,还能把它们发扬光大。
(四)跨学科探究,激发学生高阶思维
一位有在中国任教经验的美国老师讲到:中国学生总是习惯被动地等待讲解、指导,缺乏找到课题、探索问题所在、调动积极思维去找准课题研究目标的能力,习惯认为所有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One right answer)。而在面对高层次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时候,缺乏创造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也是普通学校课堂上常出现的问题,当前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限制在“社会实践活动”,说是跨学科学习,其实看不到科学的影子,无法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种活动形式叫“设计制作”,培养目标主要是“创意物化”,设计制作往往是基于真实生活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并以"物化"的形式服务于生活,只要教学设计得当,价值体认、责任担当、创意设计、问题解决等目标也能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达成。我们应该要多关注这类课程开发,让学生在动手做中爱上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中,精心设计高阶学习的问题:开放性的、挑战性的、没有现成答案的、具有穿透力的、需要学生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够回答的问题。而创意折纸课程就是体现了STEM教育的跨学科探究,实现多学科融合,折纸艺术的根系延伸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用平凡的纸张制作的模型、用折纸学习几何学、让学生在折纸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在合理的难度设计下,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可以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STEM教育的神奇魅力。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基地人的责任,我们将带着更加丰富多样的非遗手工技艺,全面迈进基地的课堂,让莘莘学子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拥有一技之长,让胶东传统手工融入现代生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榕.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 [C]_济南齐鲁书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