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堃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凤凰小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 537200
摘要:本文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及相关教学研究理论,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做出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思维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过渡到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支撑。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应始终以学科和学生的特点为标准,以落实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结果。
一、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探究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综合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实际学情来进行考量,确保学生能够接收到符合自己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从而按照概念认知的顺序来完成建构,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
首先,结合教材的内容来看,教师要认识到教材的内容编排其实是与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存在一定偏差的,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对其做出调整,使最终呈现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声音”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顺序进行简单的调整,以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一课时,通过思维型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音色与音量的概念,比如通过识别和听辨不同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来探究其发声原理,进而根据同一个物体能够发出不同声音的现象来判断出音量大小是与物体的振幅有关。第二课时,继续探究物体发声的音调不同是否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关,同时思考同一物体的不同外形是否也会影响到其发声的音高,最终得出音高也与物体快慢有关的结论。第三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声音是有物体振动所产生”的概念,课上教师可以选择皮筋、尺子等特征比较明显的实物来进行演示,并通过枚举其他反例来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发声时一定是出于振动状态的。第四课时,本课的探究内容是对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通过探究声音在固体、气体以及液体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来明确声音的波形传播形态,并且认识到真空环境下是无法传递声音的。第五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贯穿人耳模型来了解人耳的构造及功能,从而感知人听到声音的全过程。第六课时,运用思维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减噪装置。第七课时,单元复习与知识迁移。
二、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
探究式课堂中的教学目标应该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等多项素养为一体,强调课堂最终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促进。需要注意的是,该课堂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一些程序性较为明显的概念知识,教师可以实际教学内容和学情来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分段,达到衔接紧密、有序得当的理想效果。一般地,首先需要通过极具探究性的问题来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引发质疑并进入深入思考;接着,聚焦问题本身,结合相关实验或事实现象来展开分析讨论,在小组中进行假设、推理、搜集、验证、总结等环节。此间教师需要适时参与各组学生的探究过程,加以点拨和引导,最终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探究实践过程进行梳理反思,尤其是对思维变化和推进过程的重新审视。最后还可以结合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来对本课教学进行巩固强化。以“生活中的材料”一课为例,本课的主要探究对象是杯子,聚焦于该事物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基本的材料辨识,接着通过细化特点来丰富认知,最终通过不同的材料组合形式来设计出一个具有独特特点的新产品,落实科学课程的应用价值理念,并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思维能力。
三、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反思
1、教师要掌握学科相关的基本知识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需要依托于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具体体现在对课程标准和学科本质的把握,以及能否根据实际学情来对教学内容做出最优的调整与改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对手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教材的编排设计规律,如单元内容的组织规划、各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等等。如此才能够确保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能够实现较好的核心素养渗透,并使学生获得极佳的学习体验。
2、教师要掌握相应的教学策略
不同的教学模式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十分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也是因为情境是能够真正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关键。而在探究式课堂中,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意义,既要符合课堂探究氛围,还要确保时机合适,有利于学生获得科学概念和解决问题,以确保探究活动的成功。此外,在面对学生提出一些比较新奇或是出乎意料的问题时,教师也要具备处理此类问题的相关经验。
综上,任何教学模式都应该基于本学科的特征和实际学情之上,在确保能够为学生以及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服务的前提之下,来帮助学生进行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建构,最终形成一个积极的探究学习兴趣和良好的科学探究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丽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J].当代教研论丛,2019(07):89.
[2]张昕.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学周刊,2019(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