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8期   作者:杨思军
[导读] 生物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正是这种陌生感,
        杨思军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初级中学  657217

        摘要:生物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正是这种陌生感,导致学生对生物产生畏惧和排斥心理。但事实上,生物与生活的结合十分紧密,甚至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应用到生物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采取生活化教学法,以体现生物亲切有趣的一面,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方法;兴趣
        众所周知,生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诞生和发展,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生物在医药、环境、农业等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生物的知识和技术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而初中生暂且认识不到生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他们却可以从生物和生活的联系之中发现生物的魅力。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渗透生活元素,构建生活图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对生物问题的思考,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1.引入生活元素,导入教学内容
        生物教学不宜开门见山,如果教师直接引出教学内容,或者引出比较复杂的生物问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走进课堂,这便体现了课前导入的重要性。而所谓课前导入,就是课下到课上之间的过渡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收起散漫的心思,调整好状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而相比于严肃枯燥的生物课堂,学生的兴趣自然更倾向于多姿多彩的生活图景,也愿意投入到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之中。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渗透生活元素,借此引出教学内容。从而拉近学生和生物课堂的距离,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大家喜欢吃火锅吗?吃火锅的时候你喜欢加入什么菌类?”这一生活化问题很快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给出金针菇、香菇、木耳等答案,于是我借此引出“真菌”的概念。接着,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变质的饭菜、牛奶,并提问道:“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需要将食物密封或者冷藏,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那么同学们知道食物为什么会变质吗?食物变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很容易联想到“细菌”。于是,我引出本节课的标题,并提问道:“同学们能抓到细菌或真菌吗?它们分布在哪里?”在前面生活元素的感染下,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于是主动打开课本开始探究,从而为高效的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打开良好开端。
        2.关注生物现象,启迪学生思维
        不难发现,生物知识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很多生物规律也是历代科学家从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来的,所以让生活走进生物课堂是值得我们探索和实践的教学思想。但是,很多教师盲目追求教学成绩,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导致生物教学脱离了实际生活,这使得生物课堂沉闷无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为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借此说明生物知识。从而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课时,我先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以下生物现象:孔雀求偶、企鹅迁徙、棕熊取食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是动物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接着,我借助一张图片给学生介绍“猪圈里的猪自己打开水龙头喝水”这一有趣的现象,并提问道:“这只猪聪明吗?它是一出生就会使用水龙头吗?”学生给出否定回答,于是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特殊的动物行为。

经过一番探讨,学生提出小狗吃奶、小猫作揖、鹦鹉学舌等现象,并说明其中哪些行为是小动物天生就会的,哪些行为是主人教给小动物的。之后,我引出本节课标题,而有了前面生活现象的铺垫,学生很容易便能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发现来分析这两类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可见,在生物教学中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的可行之法。
        3.联系生活经历,简化探究过程
        “人”作为高级动物,自然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并且,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基本都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参与,我们也需要以它们作为生活资源,这进一步说明人以及人的生活与生物学密切相关。所以,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我们所进行的一些活动,往往都蕴藏着生物学知识和规律,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相关的生活经验,在理解生物知识时便会十分容易。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借助自身的常识和经验去思考生物问题,从而简化学生的探究过程。
        例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课时,我向学生提问:“馒头是我们的主食之一,那么同学们觉得馒头是什么味道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答道:“馒头很香,还有一丝甜味儿。”我追问道:“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面粉是甜的吗?”学生思考后提出:“面粉没有甜味,是不是馒头在我们的口腔里发生了某些变化?”于是我带领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这一问题。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将试管放入37℃的水中”表示不解,于是我便让学生回想自己感冒发烧的经历,并问道:“发烧的人一般会食欲不振,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经过探讨,从体温的升高联想到温度对食物消化的影响,进而便能够理解温度影响消化酶的活性这一重要知识点。通过以上方式,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并培养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探索生物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生物走进生活,提升教学价值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生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所以生物教学要走向生活,这样才能体现生物科学的价值。并且,生物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让学生形成利用生物科学改善环境、造福人类的信念和理想。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或解决生物学领域的社会问题,并鼓励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学有所用。
        例如:在学习《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展示酸雨的形成过程,借此说明酸雨的形成原因以及酸雨中的主要物质。然后我提问道:“酸雨给人类或者其他动植物造成哪些影响?”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和生活经历,给出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导致鱼类死亡等例子。于是我继续问道:“酸雨的防治措施有哪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防治酸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做些什么?”在社会性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先是从宏观的角度说明酸雨的防治手段,比如:减少工业中硫化物和氮化物的排放、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等等。之后,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比如:低碳生活、不乱扔有害垃圾等等。而我则倡导学生将保护环境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升生物教学的价值。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妨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情境的陶染下产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生态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鑫.刍议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J].农家参谋,2018(23):168.
        [2]盛黎春.生活化教学在生物课堂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18):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