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春
黑龙江省兰西县康荣镇第一中学 黑龙江省 绥化市 151500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为了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也应当倡导分层施教的策略,促使学生在发展个性中,提高学习的质量。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能够改良以往教学活动的弊端,对此,在展开教育活动中,学校应当将分层教学活动与思维导图进行有效地整合,提高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思维导图;分层教学;学生
分层教学法强调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设定差异性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方法,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来说具有积极的价值。在展开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挖掘二者的优势,促使学生在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和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效果。
一、结合兴趣差异,设定不同思维导图引进形式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差异性的存在,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自己的兴趣偏好,所以,学生也具有不同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善于通过理解现成的材料,进行知识的建构,而有的学生则擅长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分析,所以,在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同,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思维导图引入形式,使得学生都可以在与自身兴趣和学习特点相一致的学习方式中,增强对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观察,了解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学习偏好,如有的学生擅长通过直观的学习资源对知识进行理解,而有的学生则期望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完成对知识的整理和建构。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定位和分层,并向学生安排差异性的教学形式,如对于的擅长使用现成资源进行内容理解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为学生呈现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上展现的知识开展学习活动;而对于一些倾向于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知识学习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操作的形式,完成对知识的整理和建构。
显而易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思维导图引入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结合学生能力,设计差异思维导图绘制形式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能力存在差异性,有的学生能够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学习活动,而有的学生因为能力稍弱,则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够完成同样的学习活动。
所以,在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整理时,如果教师让所有的学生都独立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那么在限定的时间内,有些学生能够较快地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而有的学生则不能做好思维导图,以至于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建构知识的信心也被削弱。所以,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思维导图绘制形式。
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前,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解读能力进行分析,指出哪些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理解效果较好,哪些学生在这方面稍差。之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为学生进行分层,一种是“提高层”,一种是“基础层”。随后,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教师进行学习任务的差异性安排,如对于“提高层”,教师设定让学生独立进行思维导图绘制的任务,而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则为他们组建小组,让学生在集中集体理论中,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活动。
可以看出,教师结合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安排不同的思维导图绘制形式,能够让所有的学生在得到思维导图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合自律程度,实现差异思维导图内容定制
学生的学习经验不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同,有些学生能够利用简单的思维导图,就回忆出所有的学习内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而有些学生则需要内容较为丰富的思维导图,才能够建构出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的学习质量。所以,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积累情况,为学生安排差异性的思维导图内容,从而让学生拥有与自身知识水平相对应的学习资源,提高对知识进行积累的效果。
例如,在实际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回忆和建构中,教师可以先采用小测验的方式,检验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并以此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复杂程度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针对性的学习中,逐步提高对知识框架的建构效果。
不难看出,教师为学生提供复杂程度不同的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契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得学生在与自身相匹配的学习资源中,真正地提高认知的实效。
总而言之,学校指导教师将分层教学活动与思维导图进行融合,能够在对知识进行思维可视化的处理中,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从而打造优质课堂,提升教育品质。
参考文献:
[1]王韵.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206.
[2]邓加富.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师,2017(23):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