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河道泥沙治理的水文测验及其治理要点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戴志超
[导读] 摘要:水利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行业,国家欲实现长治久安,一定要加强河道泥沙治理力度,明确河道治理要点。
        安徽省芜湖水文水资源局  242500
        摘要:水利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行业,国家欲实现长治久安,一定要加强河道泥沙治理力度,明确河道治理要点。而由于河道泥沙治理工作具备很高的复杂性,因此治理单位一定要重视水文测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落后水文测验方式的改变,使管理层决策能力和速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水文测验的创新,全面提高河道治理水平。
        关键词:河道;泥沙治理;水文测验;治理要点
        河道泥沙治理是水利工程中较为复杂的难题之一,相关部门关于泥沙治理讨论的方案和出台的政策都不在少数。为了加强河道泥沙治理和理性,最大化提升水文测验效益,一定在基于自然规律落实相关工作,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完善预报洪水,防洪抗洪的能力,达到实时监控水资源的效果,优化水资源的开发,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下图为河道泥沙治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一、河道泥沙治理水文测验内容及现状
        国内各个区域河流的河道运营建设中,河道泥沙水文观测都是重点工作之一,这项工作主要包含了河段上中下游的所有重点和细节。在现代水文观测体系中,水文测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要保证及时对河道水文状况了如指掌,对河道流速、流量、水位及水下地形情况等信息需要进行实时观测,进而预测水力学和相关水文情报;其次,应随时掌握河道与河床变化情况和实际水流条件状况;最后应当掌握河道水面流速情况,包含固定断面测量与渗漏测量两个方面。由于河道泥沙的存在,必须在固定断面处进行加密布设,防止因测验断面少使泥沙测验断面代表性较差,应重视落实固定断面测验工作的落实,保证水文测验精度。
        水文测验的传统方式中,完成一次流量测量工作耗时在2小时之上,不仅速度较慢,而且也容易出现较大误差。显而易见,这种工作方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无法达到水文事业的更高水准。只有通过对水文仪器设备的不断开发和革新,改进河道泥沙测验方式,才可以不断对水文测验技术推陈出新,从而使水文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河道泥沙治理工作,是基于河床演变规律上开展的,如果河段治理不够完善,则会导致水流流向规律性不强,河道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为河道泥沙带来现实挑战。
        二、河道泥沙治理的水文测验问题浅谈
        河道泥沙治理的水文测验,不应局限于时代固步自封,而是应当注重方法和技术的双重革新,在精度上精益求精,这也和水文测验工作最终质量息息相关。河道泥沙治理水文测验需要不断在工作思路上推陈出新,使水文不断向现代化和自动化发展,以加强水文测验技术水平。除此之外,水文测验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以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前提。当前社会背景下,河道泥沙治理不仅对预测洪水、防洪抗洪有较高要求,而且也强调河道水文条件的智能化检测,以达到优化水资源利用的目的。目前看来,水文测验工作侧重自动化采集流量、水位和泥沙的工作,配合水文信息推动数字化治理方式的发展,可以在数据传输工作上提升速度,实现自动化,因而要加强科研生产,使涉及该项工作的各个部门都能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
        具体来说,水文测验工作中不能忽视河道泥沙测验断面的加密布设工作,最大限度规避泥沙测验断面代表性差的这一现象。另一方面,应当保证工作的合理性,使治理工作中的水文测验精度得以提高,对河道泥沙客观运动规律,应当第一时间掌握,基于河道泥沙演变情况,对河道泥沙的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可行性高的泥沙治理方案,对河道演变状况应当加强实时监测。除此之外,应当降低驻站测验的工作占比,防止因水文测验对现代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基于此,除了些许河道水位固定测站因为现实条件约束,无法对主站测验莫使进行改变之外,其余水文测站都需要在测验技术上进行必要的革新,着力发展远程遥测和流动巡测技术,实现水文测验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使水利行业生产力得到大量解放。另外,在水文测验巡测工作上,应当多加倡导遥测方式,使水文资料收集范围能够进一步扩大,实现对基层水文工作环境的良好改善。
        最后,在如今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水文测验技术的革新一定要迎头赶上,正视信息技术的优势,完善科学技术的自动化应用,给予河道泥沙水文测验更有效的技术支出。举例来说,在进行河道上游泥沙环境和水环境的监测时,可以和断面监测工作相配合,使泥沙水文测验工作具备较高精度。除此之外,应当致力于监测和通信手段的现代化发展,对河道泥沙变化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为后续制定河道泥沙治理方案时,打下良好科学基础。
        三、河道泥沙治理方案浅谈
        通常情况下,河道泥沙治理方案主要着眼于三个区域:沉沙区、排沙区和蓄水区,方案制定上应该各具针对性。
        (一)泥沙治理方案布置——沉沙区
        通常情况下,拦沙区都会在河道中段,在河道上游位置,由拦砂坝组成。拦砂坝应该确定在河道宽阔区域,河段区域应当为纵坡交换,这样就可以在水流流速较低的情况下,使河道泥沙落淤更方便。通常情况下,拦砂坝结构都是铅丝石笼透水坝,梯形横断面,背水坡和迎水坡比例在0.7:1左右,在沉沙区到达1m之后,应用0.6m钢丝石笼防护沉沙区,防护为水平防护,进而令沉沙区泥沙治理方案达到要求。
        (二)泥沙治理方案布置——蓄水区
        蓄水区主要会设在河道中上游位置,在其河底位置会配备防渗体系,主要组成结构为混凝土挡墙。通常情况下,河道两侧排水管会在堤坝位置设置,进而使蓄水高度降低,环节河道两岸排水管压力。为使河道主操泥沙冲刷能力得到提升,可以在河道高程位置设置浅槽,令水流速度提升,加强冲沙效果。
        (三)泥沙治理方案布置——排沙区
        排沙区可以在蓄水段末端设置,通常河道下挖深度应当达到河底高程大约半米,遵循和河床走势开挖,将深槽挖在中间,浅槽挖在两侧,达到更好治理泥沙的效果。
        结束语:
        水文测验对河道泥沙治理的作用不言而喻,相关单位应当重视泥沙治理水平的提升,使河道泥沙治理技术更加丰富,促进水文测验不断向自动化、现代化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