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克远
道真自治县曙光小学 贵州省 遵义市 563500
摘要:科学探究活动的成功举办需要有不同的环节支撑,只有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够收获预想中的效果。文章以爬山虎的培植与生长观察系列活动为例讲述如何开展一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详细介绍了开展小组合作,共同培植爬山虎植株;利用观察日记,收集爬山虎生长数据;实施集体交流,解决探究中问题等几种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爬山虎观察活动
科学探究活动的举办能够对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思维以及探究能力,都形成较好的引导作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的积极教育手段,而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迅速成长时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需要以及科学探究能够产生的积极作用都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类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思维以及探究能力的发展,形成全方面多角度的教育作用。以爬山虎的培植与生长观察为例,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带领学生开展一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一、开展小组合作,共同培植爬山虎植株
科学探究中的成功,离不开个人对活动内容的钻研,但更多的时候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共同完成。个体观察存在观察的局限性,观察角度受到个人原因限制,而在合作环境下,多人共同对同一事物进行探究,观察事物的角度与思考事物的角度都有所不同,能够形成互相补充的效果。小学科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要对小组合作这一形式进行积极利用,不仅利用小组合作形式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更要使学生在简单的小组合作中形成对科学探究合作中合作意识必要性的认识。
在爬山虎的培植与生长观察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一小组负责一株爬山虎蜘蛛的培植与生长观察任务。不同的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能够将观察任务平均分开,对某一部分的观察能够更加集中而深入,对爬山虎的成长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记录,既能够分散观察压力,还能够增强对爬山虎的观察完整性。小组合作的探究形式,能够在培植爬山虎植株过程中发挥集中力量作用。
二、利用观察日记,收集爬山虎生长数据
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举行不仅需要单纯的观察行为,还需要有详实的科学探究数据作为后期分析工作的支撑。
同时,小学阶段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现象记忆能力较为不足,不能够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来为科学探究活动做基础,而应该落实到纸面上。 小学科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科学探究活动中,必须要对观察日记这一形式进行利用,使学生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记录,还要对整体的探究行为进行如实记录,形成全面的探究活动数据,整合出真实可靠的探究活动资料。
科学教师在爬山虎培植与生长观察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指导学生撰写观察日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避免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只用肉眼对被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将结果记忆在脑海中,出现遗忘之前的观察记录的不足,造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失误。学生在观察爬山虎成长过程中撰写的观察日记,记录爬山虎的每日变化数据,学生在撰写过程中得到观察与总结的锻炼,最终的观察总结也能够在观察日记的帮助下变得更加详实,得到详细的爬山虎生长数据。
三、实施集体交流,解决探究中问题
小组合作中共同开展科学观察,以及观察日记中对科学探究数据的记录,都属于学生个体或学生集体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操作,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起到引导作用。在科学探究活动举行的后期,教师应当将引导作用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性的交流活动。学生参与的是相同的科学探究活动,但受到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和陪科学探究活动客观环境的不同,不同小组遇到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数据都具有客观差异,学生小组之间产生与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同,开展集体交流成为了必要选择。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科学探究素质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爬山虎植株,有的学生会关注爬山虎的整体发育状况,而有的学生就会对爬山虎的成长速度更加关注,由于学生的关注重点不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不同,还可能会因为关注侧重点忽视细节问题,导致研究问题的出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使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爬山虎的观察结果与观察困惑,集中全体学生的智力,借鉴全体学生的探究经验,共同解决爬山虎培植与生长观察这一整体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不同问题,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
综上所述,一次成功的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也离不开学生自身对观察对象的细致观察与记录,更离不开师生集体之间对科学探究活动中出现问题的探究,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一次成功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共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孝勤.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数据意识[J].学周刊,2017(36):102-103.
[2]朱莹莹.小学科学开展课外长周期观察活动的实践探究——以“饲养蜗牛”活动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