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芬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仙岩华侨小学
【摘要】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与要求。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 体会用数来表达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感培养
简单地说,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包括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起联系的桥梁。这表明,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是经过学生对具体情境的数量及关系的感觉、感知及情感体验的结果。基于以上认识,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的一些途径与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数的来源存在”。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或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与数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建立数感。
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月加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让学生说说从家到学校路程大约有多远?步行上学或坐车要多少时间?让学生说说所住的房间面积有多大?教室、学校操场、校园的面积有多大?数学课本每页纸厚度大约多少?对折10次、20次的高度大约多少?还有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会让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如,教学(数一数)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我们从小就会数1个板凳,5个手指等等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的无处不在,数完了,学生之间就要互相说一说图中有些什么。于是“数”成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如果没有数,想说清图中有些什么马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正如课标中强调的:“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述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资源,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数的概念和现实来源和实际运用,达到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在估算过程中培养数感
课标中指出,估算是估计数值的意识,其主要思想是把握数的大致范围。运用估算是一种培养数感的好方法。对于小学生如何在估算教学中培养数感呢?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并进行估算。
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老师将课前为每组准备好的100根小棒分发给学生,并倒在桌面上,让学生进行估测,大约有多少根小棒?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来到底有多少根小棒?在数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明白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然后安排一个猜数的游戏,学生用手抓一把学具(小棒、黄豆、花生等均可),鼓励学生猜一猜自己抓了多少?接着让他们实际数一数。这一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的数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老师到书店为小朋友买童话故事书,每本3元,我班有48人,如果老师为每个小朋友买一本,带150元钱够不够?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将48看做50后50×3=150进行估算,他们对数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
教数学中,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开放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在估算方面的“数学现实”,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估算,从一定意义上说,估算的结果正好是一个正确答案并不一定比指出一个大致范围来得好。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由于估算方法的不同而带来误差大小而已。如让学生估算443+179,学生的方法丰富多彩。生甲:443约等于400,179约等于200,所以243+379的和约等于600。生乙:443<450,179<200,因此,243加379的和比650小。生丙:443加179的和比400+100的和500大,比500十200的和700小。生丁:24个十38个十等于62个十,因此243加379的和大约是620。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估算策略,或简约,或转换,或补偿,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正确的,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展示自己的想法,提高估算技能,发展数感。
三、教学中让学生在相互表达交流中培养数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用数字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数的意义,培养数感。让学生学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既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形成数感的具体做法。如,观察身边的事物,有哪些是用数字描述的?有哪些可以用数或数码来描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让学生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如经常请低年级学生说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及其作用。如,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楼房号、班级学号、体重、身高等。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是一种交流,也是形成数感的一种具体做法。如,实际测量中,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盘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时,学生展示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先量一块砖的长度,再数出长、宽中包含了几块砖,通过计算获得长度;有的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地量;还有的使用步测方法。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也体会到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到了数的意义,形成数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四、通过在学习中的观察类比,来培养学生数感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这样,使学生在比较中产生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的认识,能够以较小数感知较大数,学会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获得的数感进一步强化。例如,一年级从10以内数的认数开始,就通过观察木块和小棒的多少来比较数的大小,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到5比1、2、3、4大,但比6、7、8、9小,引导学生认识“<”、“>”,逐步建立数的大小相对关系。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数目的意义,使学生在比较中,通过能够见到的、感知到的比较小的数感知大数,从而对数的感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总之,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数感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猜想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卫;小学阶段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施纯结;;浅析新课改下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J];教师;201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