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小学高年段有效阅读方法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钟翠霞
[导读] 农村小学高年段学生的阅读现状总体来说并不乐观,无论是环境的影响还是自身经验的积累都使他们的视野得不到广泛的开阔。
        钟翠霞
        广西省南宁市江南区明阳第二初级中学 530000
        摘要:农村小学高年段学生的阅读现状总体来说并不乐观,无论是环境的影响还是自身经验的积累都使他们的视野得不到广泛的开阔。在探究学生有效性阅读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任重而道远,既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将直观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关键词:阅读方法 兴趣 有效
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范围之广以至于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能力又各不相同。譬如,有的学生善于积累,善于观察;而有的学生则粗枝大叶,对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视而不见。在语文学习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外,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对症下药,为其寻找合适的阅读方法。现以南宁市江南区明阳第二初级中学附小五年级学生为例,探索农村小学高年段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学生的阅读现状
1、农村小学高年段学生阅读现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5-6年级的阅读要求为:每分钟默读一般读物不少于300字。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辨别文中词语及句子的感情色彩,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对于农村地区学生而言,想要达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基本标准,总体来说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
以本校高年段学生为例,存在的问题如下:学生阅读兴趣因内容而异,对于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文章,阅读兴趣则十分浓厚;对于故事情节平淡无奇或语言难以理解的文章,学生则提不起兴趣。少数学生则存在“遇字头晕”现象,无论文章情节生动与否,这部分学生都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这种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2、现状存在的原因
众所周知,一个人对于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对于世界的感官。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在认知上其实已经和低年段学生有了比较大的差异,或者说这个阶段其实就是一个“分水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渐渐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小世界观,开始有了自己崇拜的偶像,明白了自己今后应该做什么,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思考“梦想”的含义,并为之而努力着。然而,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制约着他们的思维发展,长期得不到开阔视野的机会,种种原因阻碍着他们和这个新世界的交流与对话。长期以往,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在逐渐降低,对于阅读则提不起兴趣,见到文字就产生畏惧感。
二、探索学生课内有效性阅读方法
1、教师的经验积累能够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如果你的学生视野被限制了,那么别担心,或许你就是那个可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的人。多抽出时间和学生相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把你的人生阅历,所见所闻,适当的分享给学生。比如,在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可以结合真实的历史事件,把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历史内容展示给学生,在精读课文之前,向学生讲述那段历史事件,说明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才导致八国联军侵入圆明园烧杀抢掠,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多少会产生一些惋惜之情。学生带着惋惜的情感,一起走进课文,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于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也会更加的深刻。
2、从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进行着手
通过探究发现,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对故事性文本的阅读兴趣极大。尤其喜欢故事中有趣的情节。例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个民间故事时,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高涨,课堂氛围活跃。很多学生甚至把课文读了2-3遍,将故事情节牢牢记住。

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学生高涨的阅读兴趣去拓展其他的民间故事,比如《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民间故事,探索故事的生动情节,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先打草稿,再试着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大意就尤为简单了。
3、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升级,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做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掌握新型教学技术,把新技术代入到教学当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创新科技的兴趣。对于农村高年段学生而言,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条件下,阅读我国四大名著恐怕会存在些许的困难。但如能结合影视作品的精彩片段,进行教学,学生对于名著内容除了增加兴趣之外,还能熟记故事的情节。例如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让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并学习写读后感。从本年段调查情况得知,真正看过四大名著的学生数量屈指可数,而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对《西游记》有着较浓厚的兴趣,而对其他三本名著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如能截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片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呈现,则能使学生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如此,他们对于音频、视频的兴趣都格外的高涨,相比教师在讲台上的泛泛而谈,我认为,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更为有效。
三、探索学生课外有效性阅读方法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遇到不爱读书的学生固然使人头疼,但如能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这些学生的读书兴趣,成就感也会油然而生。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秉承着《教育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却往往忘记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把阅读交给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当学生拿到一篇课外文章或者一本课外书籍时,如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大,提不起兴趣,教师就要主动出击!例如在近期的课外阅读课上,把时间交给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文章中寻找答案后,教师再以领读的形式把这篇文章在班级里大声朗读一遍,原本兴趣不大的学生听了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后,都能对这一篇课外文章产生一定的兴趣,即使成效不是特别显著,却也在积少成多,逐渐地增加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
2、师生共读一本书籍
经过观察发现,当学生看到教师也在读他们所读之书时,他们的心里会产生欣慰感,与教师的共同话题还会增加,讨论点也变得广泛而有意义。教师在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篇目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些内容适合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有些内容适合快速浏览,只有教师先进行一轮阅读,才能更好的将这一本书籍推荐给学生,将书籍内容介绍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学生课外阅读标准。师生共读一本书籍,还能够以讨论的形式探讨书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积累的内容丰富起来之后,写作水平也可以得到提升。例如,本学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教师给本年段的学生推荐阅读书籍为《小兵张嘎》及《呼兰河传》,以人物小嘎子为例,师生互谈对嘎子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与体会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
在本学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或者联想的方法进行阅读。对于课外阅读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籍的时候,能够运用联想的方法,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次要人物,则能联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对文章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例如师生共读《鲁滨逊漂流记》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鲁滨孙本人,如真的遇上这么危急的时刻,他们能不能像鲁滨孙那样生活下去,而鲁滨孙又是如何在荒岛中求生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渐渐的被激发出来了。再者,读与写是紧密联系的,完成阅读的同时,还能提升写作,这两年来小学高年段对于想象作文的教学也是占了一定的分量,读与写的结合为想象作文的教学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对于农村小学高年段学生阅读方法的探究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以上内容为本人近半年来根据实际教学得出的结论,更深层次的探究需要时间做为基础,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探索出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