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矿山应急救援总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通过对我国煤矿瓦斯煤尘爆炸造成的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不同煤矿类型、不同井型、不同瓦斯等级的煤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爆炸的规律,本文对乌恰县莎尔拜煤矿“12·15”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处理同时分析了这些事故的发生地点、引起爆炸的火源类型、瓦斯积聚的原因.该统计分析可以为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预防和救助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瓦斯爆炸;煤尘爆炸;事故救助;事故分析;
概述
2007年12月15日下午23点10分克州南疆矿山救护队(原南疆煤电公司矿山救护队,以下简称“克州矿山救护队”)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莎尔拜煤矿(以下简称“莎尔拜煤矿”)事故召请电话,该矿井下发生爆炸,6名工人遇险,请求克州救护队前往救援。
一、事故矿井简介
莎尔拜煤矿属于落后淘汰矿井,因井下设备简陋,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相关规定,产能较小,于2006年被当地人民政府勒令关井停产。事故发生时,矿井主要通风设施均处于停止状态,靠自然通风供风。查阅往年矿井资料,该矿属于低瓦斯矿井,井下涌水极少,巷道中浮尘堆积较多。采煤方式落后,为房柱式开采,放炮落煤。煤层倾角60-70度。
二、事故发生经过
2007年11月开始,因当地民用煤紧张,在利益驱动下,矿主非法组织工人进行盗采作业。为避免当地政府及上级煤炭监管部门发现,采取白天休息,晚上作业的方式进行作业。因矿井平时瓦斯含量较低,保持在0.1—0.4%之间,矿方不开启主要通风机,采取自然通风方式。一为节约成本,二为避免被附近村民发现。2007年12月15日20时,矿方组织6名临时工到井下作业,22时34分,井下发生爆炸。
三、事故处理经过
克州矿山救护队接到事故召请电话后,立即出动值班、待机小队赶赴事故矿井。12月16日凌晨2时赶到事故矿井后,立即到抢救指挥部报到,了解事故发生经过及事故前期处置情况。在克州矿山救护队到达事故矿井前,抢救指挥部已组织矿方积极开展自救,抢救出3名遇险人员,其中1人重伤,2人死亡,仍有3人被困井下。据矿方管理人员及其他工人介绍,该矿只有一条出煤主运输巷,利用自然通风。发生事故时进风巷(主运输巷)和回风上山同时冒出明火和浓烟。前期参加抢救的人员发现井下一号石门以下巷道破坏严重,克州矿山救护队检查回风上山回风口的有害气体浓度,气体含量如下:CH4:0.04%、CO2:1.6%、CO:0.0024%。通过各方面的了解,克州矿山救护队基本掌握了事故矿井巷道布置和遇难人员的大致范围。
针对抢救指挥部制订的下一步抢救方案,克州矿山救护队组织全体指战员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并向抢救指挥部提出优化抢救方案的建议。在优化抢救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出本队的行动计划和安全措施。决定首先下井侦察搜寻3名遇险人员。
根据抢救方案克州矿山救护队制订了两条侦察路线,路线1为:侦察小队沿主平巷→一号石门→二号石门→三号石门→煤仓口及通风上山附近。路线2根据井下巷道及通风设施的破坏情况(已确定1号密闭被破坏,可行人):主平巷→一号石门→副运输巷→二号或三号石门→运输大巷→煤仓口及通风上山附近。路线2为备用方案,侦察小队要根据井下破坏情况随时与抢救指挥部保持联系,报告侦察结果。侦察路线及任务确定后,针对方案制定了安全措施,并向全体指战员贯宣。因井下距离较短,情况不明,地面基地设在井口附近。井下不设基地。
2时35分侦察小队9名人员开始入井侦察,主运输平巷进风,从井口进入26米(1号石门口以里2米处)巷道支架全部严重倒塌,局部有冒顶片帮无法前进,返回从一号石门(1号密闭墙已被摧毁)进入副运输巷道,侦察到二号石门发现2号密闭墙被冲破,有微风通过,测得气体:CH4:0.1%;CO2:1.6%;CO:0.01%;O2:19%。侦察时沿途煤尘堆积严重,深处可达20cm,且井下非常干燥,行走时扬尘较大;通过二号石门进入主运输巷前行20米处,发现一辆矿车,矿车处有严重片帮、冒顶现象,人员无法通过。返回从副运输巷道继续进行侦察到三号石门,发现3号密闭墙被冲开,巷道堵塞,人员无法通过。经过比较,此处冒落清理较为方便,经2小时清理,清出一条可以爬行的通道,爬行通过三号石门3号密闭墙,进入运输大巷向内通风上山口(回风上山)发现2名遇难者,两人叠在一起,身上有冲击伤痕,并有火焰灼烧痕迹,支护上有结焦块。离遇难者2米处发现明火,电缆线上发现有明接头,电缆正在燃烧。测得该处气体浓度CH4:0.05%;CO2:0.3%;CO:0.02%,O2—17%,温度23℃。侦察小队采取积极灭火措施将火源扑灭后,把遇难者运到三号石门,并向主运输巷三号石门上部方向(井口方向)侦察寻找第3名遇难者,从三号石门向上行进至35米处,巷道被堵塞无法前进,侦察小队将两名遇难人员从原路抬运至地面,第一次侦察工作结束。
克州矿山救护队通过向矿井负责人询问井下作业人员分布,掌握当班井下作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后,基本确定了第3名遇险人员的位置,凌晨5时10分,克州矿山救护队第二次进行侦察搜救,行进路线:主运输巷→一号石门→副运输巷→二号石门→主运输巷二号石门以里20米矿车处进行侦察。据矿方介绍,最后一名遇险人员应该就在矿车附近。该处支护倒塌严重,并有结焦,清理工作较为缓慢。侦察小队边清理边维护巷道,防止造成自身伤害。通过1时30分钟的清理作业,终于发现第3名遇险人员被压在矿车下面。侦察小队将第3名遇难者搬运到地面,顺利完成事故处理任务。
四、事故原因分析
1.该矿违反地方政府禁令,在根本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偷采矿产资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2.矿井采用自然通风,风压不稳定,工作区域长期处于微风或无风状态,造成瓦斯积聚。井下明接头产生电火花引起了瓦斯爆炸事故。
3.矿工素质较低,井下电器设备采用明接头。处于失爆状态。
4.井下无任何防尘措施,浮尘参与了瓦斯爆炸。
.png)
五、事故经验总结
1.事故矿井资料不全,矿方对井下情况介绍也不全面,造成寻找遇险人员时重复作业。
2.井下巷道情况复杂时,一定要注意巷道支护和自身安全,防止次生伤害。
3.侦察或作业时,检测气体的种类要全面,侦察队第一次侦察时漏检了氧气含量。
4.在积尘大的巷道行动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防止积尘飘浮,影响视线或造成煤尘爆炸的隐患
结语: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是煤矿灾害事故之一,为了预防和控制井下此类事故的发生,国内外研究者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瓦斯煤尘着火特性、瓦斯煤尘复合火焰传播规律及瓦斯爆炸诱导沉积煤尘参与爆炸等进行了深入的大量的研究,通过以上对事故的分析救助希望能对后期的煤矿安全有所帮助,为煤矿研发相关救护装备及控制事故范围,降低事故损失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司荣军.瓦斯煤尘爆炸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1).72-75,79
[2]有沉积煤尘的管道内瓦斯火焰传播特性[J].煤矿爆破,2003,(4).17-19.。
[3]魏砾宏.超细煤粉燃烧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