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坚
广西宾阳县古辣中学 530415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初中阶段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起到了很大地推动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运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论述了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指出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用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生活情境 应用方法
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开展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活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各个阶段的学科教学活动中,都在开展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这一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体现地尤为明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老师开始重视生活情境的应用,通过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这样学生就会觉得道德与法治学习非常有趣,能够快速地理解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
1.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
1.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应用生活情境的方式,能够将一些枯燥的道德知识,转化为生活当中常见的内容,这样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能够对一些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1.2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应用生活情境的方式,有利于给学生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比较有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身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通过生活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之中,在课堂中举一些生活当中的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变得更加频繁,学生在学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问和咨询的方式,来让老师帮助学生解答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效率会变得更高。
2.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方法
2.1情境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到这个情境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创设情境的时候,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一些生活当中的道德与法治的例子,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的时候,可以将生活当中的问题带入到法律之中,像消费者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让学生思考这样的现实问题,从法律知识当中找到一些生活当中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会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2.2注重多样化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老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到这个情境之中,这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注意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的提高。在运用多样化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方式,来将道德与法治内容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道德与法治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方式,可以方便学生查找资料,找到道德与法治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发挥,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思考一些道德法治问题,这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3促进和谐平等情境氛围的构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创设和谐平等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老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总是高高在上,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解答学生所遇到的难题。例如,在讲解《青春期的烦恼》这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匿名的方式来写出自己生活当中的烦恼,然后将学生写出的内容进行搜集,拿出一部分内容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共同商量来解决所产生的烦恼,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对道德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老师加以汇总和说明,找到青春期烦恼的解决办法,这样可以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总之,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要想将生活情境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之中,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的提高,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光群. 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 文理导航 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10).
[2].穆钰. 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7(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