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实践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田立涛
[导读] 摘要:地铁建设中,开挖施工质量的达标,是保证项目整体质量合格、安全运行的基础条件。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0000
        摘要:地铁建设中,开挖施工质量的达标,是保证项目整体质量合格、安全运行的基础条件。因此,有效掌握讨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至关重要。本研究依据浅埋暗挖方法的技术应用分析,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总结浅埋暗挖法在地铁隧道暗挖施工中的应用情况,为同领域内的浅埋暗挖法施工提供一些具有经验的依据。本次研究以HB地铁建设项目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深入分析了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主要包括沉降分析、监测、隧道暗挖尺寸计算、围岩压力计算、质量、检测、经验记录,并通过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实践效果评价模型,通过模型评价得到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实践效果较好。笔者所提出的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指标,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可以为地铁建设领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外,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有效确定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指标,可以为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地铁;建设;实践;效果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增速发展,地铁已经北上广城市中,成为人们必备的交通出行工具。而地铁建设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地上交通,但是随着地铁网络的不断扩大,暗挖地铁车站的施,也对周围地层造成影响。为了保证暗挖地铁施工质量与安全,有效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与实时土层监测,是保证地铁建设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本研究HB地铁建设项目,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明确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实践的效果。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工程简介
        HB地铁建设项目坐落于某市,A站为地下二层11m岛式车站。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站厅层由中部公共区、两端设备管理用房组成,付费区西侧设置一部上行自动扶梯及14、1部楼梯,东部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两部,中部设置无障碍电梯和1部“T”型楼梯至站台层。本站共设有3个出入口及2组风亭,和1个安全出入口。暗挖隧道拱顶为M型连拱,断面尺寸为23.9×19.24米,水平方向分为6导洞,竖向分为5层,共计30个导洞,隧道正洞及横通道初衬侧墙、拱顶、底板初支采用格栅拱架,内部隔墙和隔板采用22B工字钢,隧道初衬导洞分布具体见图1所示。
       
        图1初衬断面图示意
        2HB地铁建设中的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分析
        2.1沉降量影响分析
        浅埋暗挖法技术设置对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施工、地铁车站内隧道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配套。从实际出发,参照浅埋暗挖法技术施工的分段、施工位置、及开挖分段长度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同时,也注重监测断面的布置,主要为了解变形的范围、幅度、方向,从而对变形信息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为工程结构体系和既有线路环境安全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监测信息。
        2.1.1监测项目及方法
        本工程隧道为一级,应监测项目如下:顶部竖向位移;地下水位;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变形;周边建筑、地表裂缝。观测方法为精密水准测量。初始高程由基点与附近水准点联合测量得到。观测时严格控制各限值,各测点读数高差不大于0.3mm线路上的观测点不应超过3个。如果超过三个以上的观察点,则应再次读取后视图读数检查一下。第一次观测,观测点应连续观测三次,三个高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2.1.2监测点布置
        (1)坡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沿地铁车站内隧道四周布置,应优先布设在地铁车站内隧道中部、阳角等位置,水平间距20m。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共用。
        (2)地下水位观测点:本工程地铁车站内隧道外侧布设9个地下水位观测点,沿地铁车站内隧道周边布设,布设在坡顶外侧2m处;地铁车站内隧道内部布设3个地下水位观测点,布设在地铁车站内隧道中部;
        (3)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位置同坡顶竖向位移监测点,监测点由地铁车站内隧道上边缘起向外侧设置,点间距分别为2m、3m、5m。沉降测点埋设在原状土中。
        (4)周边建筑变形监测:监测地铁车站内隧道开挖深度1-3倍范围内的建筑物。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建筑四角、沿外墙15m处或每个3个柱基上,每侧不少于3点;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一侧墙体监测点不少于3点;建筑物倾斜监测点布设在建筑物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墙或柱上,监测点沿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布置在同一直线上。
        (5)建筑裂缝、地表裂缝监测点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增设监测点。
        (6)地下管线变形监测布设在管线节点、转角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20m,并延伸至地铁车站内隧道边缘以外2倍坑深。
        (7)当监测值超过有关标准或现场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加强观测;当出现危险事故迹象时,应加强监测。
        2.2隧道暗挖尺寸计算
        隧道暗挖尺寸计算是保证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实践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经验公式的计算,进一步为实际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已知,隧道限界净宽为:11.5m;
        其中:行车道宽度:W=3.75m×2=7.5m;
        侧向宽度为:
        检修道宽度:
        隧道限界净高:5m;
        内轮廓形式:单心圆R=6.8m;
        净高:7m;
        净宽:11.7m;
        向外取衬砌厚度0.4m,则:隧道开挖宽度;隧道开挖高度:;该段隧道的埋深H=7.087m。
        2.3围岩压力计算
        本研究所提出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是根据经验公式推导而来,该方法是目前最具真实性的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浅埋暗挖法技术实施应用中,隧道支护结构的垂直均布压力,以便暗挖过程不受阻碍,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促进暗挖方法的有效实施。
       
        隧道支护结构的垂直均布压力:
       
       
        其中:s=3,为安全起见,取
        B>5m,取i=0.1,
       
        荷载等效高度:
        2.4施工方案
        2.4.1初支设计参数
        超前小导管:拱部180度范围打设φ42×3.25mm钢焊管,L=2.5m@300mm,每榀都打;为控制格栅封闭前下沉,在每榀格栅仰拱连接板位置处各打2根锁脚锚管,钢管参数为φ42×3.25mm,长度为3.5米,水平向下倾斜15度;大管棚:Φ108mm,壁厚6mm,长5m,环向间距为300mm,倾角为3-5°。超前注浆: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压力控制在0.4~0.6Mpa之间。钢格栅:钢格栅纵向间距0.5m,竖井马头门处及开区间正洞两侧加密3榀;工字钢:22B工字钢,间距、锚喷、连接同钢格栅一致。纵向连接筋:纵向连接筋采用φ22 @1.0m,内外双层交错布置;加强梁范围格栅上方拱顶设连接筋为φ25,长0.75m/根,环向间距为500mm,内外层交错布置;钢筋网:φ6.5@150×150mm,双层布置;喷混凝土:C20混凝土300厚;初支背后注浆:水泥浆液。
        2.4.2二衬施工
        1、采用跳仓施工法,拆撑最大长度8.5m,每仓结构施工长度8.5m。二衬施做前满足以下条件:
        (1)围岩和初支变形基本稳定;
        (2)隧道周边变形速率趋于减缓;
        (3)水平收敛速率小于0.2mm/d,拱顶下沉收敛速率小于0.15mm/d;
        (4)累计位移达到预计总位移值的80~90%。
        2、施工流程
        二衬施工按照由里到外,由下至上的顺序进行,分仓施工。
       
        图2施工流程示意
        2.5技术应用的质量控制
        在实际施工项目应用浅埋暗挖法技术过程中,应能够按照事先所制定的技术施工方案执行各项操作,保证施工各个节点满足设计与规范标准要求,不断力求实际操作,通过质量有效的控制,使该技术应用实践,达到满意的施工效果,为地铁建设的下一步施工提供有利条件。HB地铁建设项目中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期内,应分清责任人,对于项目内质量控制,应落实到谁的责任信负责,保证养护工作能够达到标准要求。HB地铁建设项目中还需要制定完善的养护质量控制体系,体系内容必须符合实际情况,依据设计、施工规范执行操作。
        2.6技术应用的检测
        HB地铁建设中,应用浅埋暗挖法技术,该技术的使用是否达到标准,应进行全面性的检测,在不同工序内容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检测,保证各项工序均能够满足设计与规范要求,对于未按照技术操作的部位,也可以通过检测快速发现,及时给予解决,保证各部位、工序均能够达到标准要求。HB地铁建设项目中的养护过程质量控制,对于修补的材料进行检测,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保证作业人员能够认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加强人员培训,对于每道工序的施工必须满足标准要求。
        2.7技术应的经验总结
        HB地铁建设中,浅埋暗挖法技术的应用,应不单是该工程项目的应用,专业人员应善于总结经验,并且将其归纳至经验数据库中,不断总结分析,使其能够转化为具有普适性的经验依据,为同领域内的施工项目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3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实践效果评价
        3.1评价方法
        本次研究所提出的浅埋暗挖法技术,在HB地铁建设中应用,各项工序均为合格。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技术应用方法的实践效果,先行建立本次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实践效果评价模型,也是本次研究的评价对象,采取递结层次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以此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将多个问题形成的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并将此形成若干因素,因素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受其影响及最大隶属关系,可以不同层次聚类组合,再结合聚类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风险评价模型。
        通过咨询建筑工程领域内的相关专业人员,对上一述骤中罗列的指标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筛选和剔除;最终形成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实践效果评价模型为目标层一级,事前、事中、事后为二级指标层,沉降分析、监测、隧道暗挖尺寸计算、围岩压力计算、质量、检测、经验记录为三级指标层。
        本次研究所构建的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实践效果评价模型,旨在更准确的获得评估指标的有效性,在此之前由10名系统资深浅埋暗挖法技术专家对所列的问卷内容进行打分。然后根据打分结果的平均值具体实施标度,构建风险评估体系的模型,经过权重测算后,对目前指标评估水平做出准确性的评估。
        3.2评价结果
        通过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实践效果评价模型发现,事前权重最大,其次是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实践过程。事前评价中沉降分析权重最大,事中施工方案权重最大,事后评价中检查权重最大。具体如表1所示。
        表1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实践效果评估结果
       
        经过计算:=0.000205693,=0.000399474。表明可以接受一致性判断矩阵。表明本所构建模型合理,笔者所提出的技术应用分析,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事前权重0.5396>S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实践过程权重0.2970>事后,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具体针对事前实施全面技术方法的梳理,从源头上对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降低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事后风险的产生,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另外,在事前中应重点对沉降量分析,采取防范措施,保证事前风险的有效控制。在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重点对浅埋暗挖法技术进行分析,并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法实施方案,降低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浅埋暗挖法技术操作问题产生。在事后质量控制中,通过有效的检测确定各项指标满足设计与施工规范的安全要求,保证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的实践效果。
        4结束语
        隧道暗挖的施工通常会导致地表沉降,但地下水位过高会增加施工难度,降低施工安全性。其次,开挖中多种因素的考虑与技术应用方案的设置,特别是对于地铁建设而言,需要进行现场的实际监测,以及相关数据的在线分析,及时调整围护结构的设计方案,才能够保证隧道暗挖施工的安全运行。
        综上所述,浅埋暗挖法技术应用于HB地铁建设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明确其适用条件,才能够真正获取该技术应用的实践方案,并依据方案执行各项操作,才能够真正的提升施工水平,保证地铁建设的质量达标。
        参考文献:
        [1]韩竹青,卞正涛,张宏.浅埋暗挖机械化施工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8,49(011):1166-1168.
        [2]高岩.浅埋暗挖车站柱洞法施工技术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8.
        [3]高岩.浅埋暗挖车站柱洞法施工技术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8,55(S2):108-113.
        [4]罗伟庭,张正雨,陈冲.浅埋暗挖十字横撑工法在深圳地铁矿山法隧道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8(1):106-110.
        [5]李建光.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技术发展与展望[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021(005):76-79.
        [6]盛应平.软土地层地铁车站浅埋冻结暗挖法施工方案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022(006):138-142.
        [7]王科甫.超前小口径管幕在广州地铁浅埋暗挖隧道中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22(05):160-165.
        [8]洪鹏,赵胜,安三虔.双臂暗挖台车在土质地铁隧道施工适用性探讨[J].隧道建设,2018,38(004):699-708.
        [9]赵文,董驾潮,贾鹏蛟,等.地铁暗挖车站STS管幕结构施工技术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
        [10]郭小红,姚再峰,晁峰.浅埋暗挖地铁车站临时中隔柱法施工技术研究[J].施工技术,2019,48(07):62-65.
        [11]彭志新[1].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建设中的CRD法施工技术[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000(003):P.164-165.
        [12]贾鹏蛟,赵文,赵朕,等.新型支护结构修建浅埋暗挖地铁车站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014(0z1):248-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