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铁通信无线系统覆盖的探索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柴虹
[导读] 摘要:现阶段各个城市中的地铁交通网络趋于成熟化。
        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摘要:现阶段各个城市中的地铁交通网络趋于成熟化。鉴于此,本文结合相关案例,首先从行车区间线路区域的覆盖方式、站厅站台区覆盖方式、车辆段和停车场区域的覆盖方式、控制中心的覆盖方式这几个方面阐述了地铁无线系统的覆盖范围及模式,接着从完善性能指标要求、优化模式的确定、相关参数调整这几个方面阐述了地铁通信无线系统覆盖中的网络优化措施。
        关键词:地铁通信;无线系统;覆盖
        引言
        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与二号线,常规地下区域采取漏泄电缆覆盖,且站厅通过室内天馈线系统完成站厅覆盖,车辆段及控制中心采取铁塔覆盖。针对三号线、四号线与在建线路,以下几个地方均已实现全面覆盖:一是出入端线;二是停车线;三是车站出入通道。对此,本文结合相关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围绕着关于地铁通信的无线系统覆盖探索与研究展开论述。
        1地铁无线系统的覆盖范围及模式
        1.1行车区间线路区域的覆盖方式
        通常情况下,行车区间线路区域往往是形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出现次数比较频繁的行车区间一般涵盖以下几点:一是隧道区域;二是地面;三是高架空间等,相关人员通过在以上地区内进行无线信号覆盖操作,可以充分保障信号处于平衡分布的状态。
        1.2站厅站台区覆盖方式
        在实际建设期间,相关人员需要把室内天线有机地与漏泄电缆融为一体,以此来保障地铁无线通信系统的科学覆盖。例如:在站台层设计上,因为地铁站台存在着较大的面积,所以很容易致使泄漏电缆辐射信号呈现出逐渐衰退的状态。所以此时应当以最快的速度在站台上设置与之相匹配的天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做好二次覆盖工作,以便可以从根本上降低通信受阻现象发生的次数(具体内容请看图1所示)。整个地铁站厅层设计非常密集,同时区域使用室内天线设计形式存在较强的可行性,特别是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方,覆盖模式尽可能以吸顶天线和射频电缆相结合的模式为主。
       
        图1地铁通信的无线系统覆盖效果图
        1.3车辆段和停车场区域的覆盖方式
        在具体操作期间,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倘若存在地形空旷且范围不大的位置时,可通过架设基站以及室外天线相融合的方式令覆盖效果得以体现,从而有效保障车辆段以及停车场的覆盖率。
        1.4控制中心的覆盖方式
        倘若控制中心的范围较大且楼层较高,此时相关工作者应当利用室外铁塔架设天线的方法提升覆盖率,使信号强度达到相关标准。
        在地铁专用无线通信系统选择时,最主要的就是确保轨道交通系统功能的可靠性。数字集群主设备基础建设时,应该对轨道交通用户开发的二次功能进行完善,同时要积极准备并开发引入先进的数字集群系统,在服务质量方面要根据地铁车站的具体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确保集群无线通信系统符合多种组网方案,通过多基站小区制方案和多基站中区制光纤直放方案,能够提高基站的整体覆盖范围。在中继方案选择时,针对线路区间比较长区域,存在着通信网络信号衰减问题,极易致使车辆接收到的信息强度无法迎合通信要求,基于这种状态应该设置中继器。通常无线系统可利用光纤直放方式和射频干线放大器的方式,控制系统的噪声。光纤直放站的射频信号也可以实现双向传输,其中继的距离也比射频干线放大器大。在两种方案选择时,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系统稳定性,同时确保主网开通的整体效果,中区制方案性能符合要求,但是组网灵活性、抗干扰性、稳定性都远低于小区制方案,同时因为中区制公用通信用户数量增多,也会导致耐过载能力不高,容易造成阻塞等问题。
        2地铁通信无线系统覆盖中的网络优化措施
        2.1完善性能指标要求
        相关人员在实施网络优化操作期间,倘若此时需要对便携电台进行应用,那么就要采取针对性手段保障站厅、站台等相关地方90%的位置均可以收到与之相匹配的电平,具体场强要求应当满足-85dBm。与此同时,倘若想要从整体上实现对地铁通信无线系统的全面覆盖网络优化操作,那么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信噪比以及区间覆盖保持在不大于100m的连续区段内,在此基础上还要确保无线覆盖与地点概率满足相关要求。最后,倘若信噪比可以持续一段时间,那么此时应当确保停车场、控制中心等相关地区的无线覆盖在40m左右,使其持续性特征得以充分体现,场强无线覆盖的范围也应达到95%,为网络保持稳定状态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以上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后,可以得知:实际指标要求会严重影响到覆盖区域,所以此时相关人员应当在充分结合地铁无线通信覆盖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网络优化操作,令其实际效果得到充分显示。
        2.2优化模式的确定
        第一,在指定的时间内开展基站发射功率调整工作。结合相关实践调查可知,在地铁运作期间,站台与相关隧道的通信信号发生过热等现象时,相关人员通常会借助于网管侧来调整基站发射功率,目的是为了从源头上保障网格优化操作不会受到干扰。第二,科学调整基站端耦合器耦合方向。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来讲,整个地铁无线通信覆盖操作的实施,极易随着电平信号强度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然而,因为相关信号电平强度受到一定的约束,所以相关人员有必要调整基站端耦合器耦合方向,继而实现高效的网络优化操作。第三,对无源器件的类型做好更改操作工作。我们都知道地铁隧道当中极易发生某一层信号电平强度高于其他信号电平强度的情况,同时差异性数值较为明显。若想要确保系统可以有条不紊地运作下去,这个时候相关人员应当科学调整漏泄电缆支路类型,为隧道两侧信号强度处于均衡状态提供应有的保障。
        2.3相关参数调整
        首先,终端允许的最大发射功率。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地铁无线移动台通信的信号发射功率极易受到相关设备的干扰,像基站等想要提高移动台的发射功率,那么就要采取有效措施调节相关参数,以便可以令覆盖指标满足相关要求,以此来实现网络的日益完善。其次,通常情况下,最小接入电频参数可以严重干扰到网络覆盖范围。想要处理这一问题,参数调整操作的实施是十分有必要的。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是在电频不高的状态之下收到相关信号,那么所得到的效果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相关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最小接入电平参数保持在-102的范围内,在充分保障覆盖范围不受干扰的基础上,令系统达到顺利通话的目的。最后,迟滞参数。针对此类参数的调整而言,相关人员需要采取必要手段充分体现出显著的主动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若要快速实现地铁通信的无线系统有效覆盖,则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线通信系统的覆盖优化,目的是为了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无线通信系统,以此来充分确保地铁的顺利运行。本文首先阐述了地铁无线系统的覆盖范围及模式,接着对地铁通信无线系统覆盖中的网络优化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推动我国轨道交通基础建设的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亚奎.地铁通信无线系统的覆盖及网络优化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02):36-37.
        [2]杨晓波.地铁通信的无线系统覆盖及网络优化路径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3):97.
        [3]庄士刚,齐春江.关于地铁通信的无线系统覆盖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6):111.
        [4]李炳金.地铁通信的无线系统覆盖及网络优化路径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