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点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成都 610072
摘要:四川某水电站引水隧洞历经多年运行,出现了不同程度损毁情况,通过现场调查,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各段损毁原因,并提出处理建议,设计成功修复该引水隧洞,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引水隧洞;损毁;修复;处理建议
1.电站概况
该水电站于2004年开始修建,2006年5月投产发电,电站为径流式电站,设计引用流量为7.0m3/s,水头127米,总装机容量为2×3200kw。电站为无压隧洞引水方式,引水隧洞全长4560m,过水断面采用城门洞型,宽2.7m,直墙高2.3m,顶拱高0.64m,顶拱夹角120º,坡降为1/1500。隧洞底板为全混凝土浇筑,内边墙型式有混凝土边墙、原基岩喷浆、原基岩未处理;洞顶型式有原基岩喷浆、原基岩未处理、少部分全断面混凝土衬砌。电站运行多年后,引水隧洞出现了不同程度变形、损毁,经现场踏勘,目前主要的问题见下表。
表1 隧洞损毁情况一览表
.png)
2.区域地质概况
工程区地处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接地带,地势总体西高而东低。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岩性为砂岩、粉砂岩、页岩、炭质页岩夹砂砾岩和煤,中部产菱铁矿透镜体。构造上工程区处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西侧,区域构造背景复杂。
根据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程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3.引水隧洞损毁段工程地质条件及处理建议
3.1桩号0+750~0+795m段
顶拱及边墙掉块,段长45m,分布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岩性为炭质页岩,地下水不发育,围岩类别为Ⅲ~Ⅳ。该段隧洞未采取衬砌及支护措施,仅进行了喷浆处理。目前前段15m段顶拱坍塌,拱顶线上移2~3m,后段30m顶拱及边墙掉块现象严重。
.png)
图1 0+750~0+795m段损毁情况
导致该段顶拱坍塌的主要原因是开挖后未及时支护,上部围岩存在软弱结构面,围岩长期暴露,结构面进一步发展,形成不利组合,导致掉块,进而形成小范围的顶拱坍塌,如不及时处理,坍塌范围可能进一步不扩大。边墙掉块则主要由于该段岩体完整性较差,炭质页岩经水浸泡软化,强度降低,而导致掉块。而边墙掉块,也将引起顶拱的自然稳定。建议对前段15m全断面衬砌,并对拱顶以上部分回填;后段30m喷混凝土,锚杆加钢筋网处理。
3.2桩号0+795~0+820m段
顶拱掉块,分前后两段,全长25m,分布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围岩类别以Ⅲ类为主。掉块段对底板及边墙进行了衬砌,顶拱仅为喷锚处理。导致掉块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围岩裂隙较为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段,后段还有地下水活动,且顶拱未及时进行衬砌。建议全断面衬砌,并对拱顶以上部分回填。
.png)
图2 0+795~0+820m段损毁情况
3.3桩号1+700~1+730m段
顶拱坍塌,破坏段长30m,分布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岩性为炭质页岩,地下水呈点状滴落。该段临时支护采用钢拱架,布置间距约40cm,永久衬砌为全断面素混凝土,衬砌厚度为,顶拱15cm,边墙30cm。该段围岩无法看到,但从临时支护的强度推断,该段围岩应为Ⅴ类。
目前该段顶拱发生了坍塌,永久衬砌的素混凝土拱圈剥落,临时支护的钢拱架断裂、扭曲变形,暂时稳定于隧洞起拱线附近,尚且支撑着上部掉落的岩块。
初步分析导致该段顶拱坍塌的主要原因是,隧洞围岩为Ⅴ类,施工时采用钢拱架临时支撑强行度过后,永久衬砌采用素混凝土,后期顶拱围岩在地下水作用下失稳变形,荷载使拱圈下部素混凝土受拉破坏,导致坍塌。
目前拱圈已经完全变形,尚且支撑着上部掉落的岩块,故荷载应该不大,据此推测上部围岩坍塌高度为3~5m。地质建议拆除原有支护措施后,采用全断面钢筋混凝土衬砌。坍塌的岩块堆积体稳定性极差,拆除原有钢拱架时,存在全部坍塌的可能,施工中应加强超前支护,开挖进尺也必须严格控制。
.png)
图3 1+700~1+730m段损毁情况
3.4桩号1+650~1+695m段
底板拱曲,破坏段全长约45m,分布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岩性为炭质页岩,围岩类别Ⅲ-Ⅳ。一般而言,导致底板拱曲的因素有三种。一是边墙变形下沉,二是地下水外水压力,三是底板岩体遇水膨胀。而电站底板拱圈段边墙基本完好,基本可以排除第一种因素。变形段围岩为炭质页岩,具备遇水易膨胀条件,且其中一段拱曲破坏处底板可见地下水渗出,故推断底板拱曲破坏的原因是第二和第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对有地下水渗出段,设单向排水孔。
.png)
图4 1+650~1+695m段损毁情况
4修复方案
根据各段工程地质条件,设计拟定了衬砌断面,示意图如下。
.png)
图5 设计修复断面
根据后期回访问,隧洞修复达到了预期效果。
结语
径流引水式电站往往具有引水隧洞长,隧洞沿途工程地质条件多变,导致隧洞损毁的因素亦较多,通过单独分析各段损毁工程地质原因,为设计采取整治措施提供建议,针对性强,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段乐斋 围堰稳定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设计手册 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 成都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