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建三江二道河农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科技园区 156330
摘要:经过灌水量的测量、室内考种、实收测产可知,控灌较常灌节水7.4%,水稻秸秆壁厚,发病率最低,产量上控灌的水稻较常灌的水稻增产1.8%。
关键词:水稻 控灌 产量
0前言
随着水稻面积的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水稻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为了水稻能够可持续发展,以水稻节水灌溉为主要研究内容,挖掘节水灌溉的生产潜力,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达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低耗”目的,也为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特做此试验。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选择
在二道河农场科技示范园区水稻试验田,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秋翻地,耕层18—20㎝。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空育131 主茎叶数11片
1.3试验处理及方法
常灌
插秧:花达水;返青期水层灌倒苗高的三分之二处;4-7叶(11叶品种),分蘖期水层3-5cm;期间返青后3-5cm水层立即施用分蘖肥;5叶期3-5cm水层施灭草剂并保水4-5天自然落干,间歇灌溉;7叶定型诊断茎数,达计划茎数即开始晒田3-5天,晒至田面裂缝1-2cm,复水3-5cm水层,施用调节肥,自然落干,再复浅水再落干,间歇灌溉;若茎数不足到8叶定型后再晒田。剑叶叶耳间距负10cm开始逐渐建立水层到7cm,到剑叶叶耳间距负5cm时,密切关注天气预报,若有低温加深水层达17cm,剑叶叶耳间距到正10cm时,3-5cm浅水自然落干,间歇灌溉;抽穗前夕晾田2-3天;抽穗到齐穗3-5cm自然落干,间歇灌溉;直到蜡熟末期停灌。
节灌
插秧:花达水;返青期水层3-5cm,自然落干;4-7叶(11叶品种,分蘖期)水层3-5cm,自然落干;期间返青后3-5cm水层立即施用分蘖肥;5叶期3-5cm水层施灭草剂并保水4-5天;7叶定型诊断茎数,达计划茎数即开始晒田,晒至田面裂缝1-2cm,复水3-5cm水层,施用调节肥,自然落干维持饱和水;若茎数不足到8叶定型后再晒田。剑叶叶耳间距负10cm开始建立水层到7cm,到剑叶叶耳间距负5cm时,若有低温加深水层达17cm,剑叶叶耳间距到正10cm时,3-5cm浅水自然落干维持饱和水;抽穗到齐穗3-5cm浅水自然落干维持饱和水直到蜡熟末期停灌。
控灌
返青期。花达水返青,插秧后7-10天灌第一次水20mm。结合灌水施肥。土壤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
分蘖期。分蘖初期灌水上限为20-50mm水层,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遇降雨时最大蓄雨深度不应超过50mm;分蘖中期灌水上限为20mm水层,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遇降雨时最大蓄雨深度不应超过50mm;分蘖末期要及时晒田,土壤含水量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80%。
拔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采用灌一茬水露几天田的办法,当土壤含水量降到饱和含水量的90%时再灌水,灌水上限水层不超过20mm,逢雨不灌,蓄雨上限为50mm,过多排出。
乳熟期。土壤水分要求是田面干、土壤湿,蓄雨上限为20mm,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80%。
黄熟期。田间土壤含水量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70%。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的井灌水及降雨量情况
表1 不同处理生育期用水量(单位:m3 /667㎡)
在泡田用水不计的情况下,常灌井灌水量是74.6 m3 /667㎡,有效降雨量是226.8 m3 /667㎡,合计301.4 m3 /667㎡;节灌井灌水量是68.0 m3 /667㎡,有效降雨量是226.8 m3 /667㎡,合计294.8 m3 /667㎡;控灌井灌水量是52.3 m3 /667㎡,有效降雨量是226.8 m3 /667㎡,合计279.1 m3 /667㎡。控灌较常灌节水7.4%,节灌较常灌节水2.2%。
2.2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2 不同处理的产量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
控灌的水稻第一节间、第二节间和第三节间长度较其它两个处理的对应节间最短,说明控灌可控制水稻节间长度,同时能增强水稻抗倒伏作用。
3结论
控灌较常灌节水7.4%,可增强水稻壁厚、缩短节间长度,可减少病害、增强抗倒伏的作用,控灌的水稻产量比常灌的水稻产量增产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