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王英
[导读]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备受各国教育理论界的关注,成为许多国家普通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  西藏拉萨  859000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备受各国教育理论界的关注,成为许多国家普通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使用,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却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如何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便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误区;合理分组;合理引导;选择议题;激励
        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型”阅读活动,在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形式仅仅是按座位就近组合的小组讨论,由于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阅读风格,小组学习会经常走入误区。而且有些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调控不当,当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讨论的问题刚刚深入,教师便终止了大家的学习,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我认为,准确理解小组合作的理念,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科学地使用激励式评价机制,可有效的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
        一、按座位就近组织小组讨论。从定程度上讲,这个学习小组是一个未能有效搭配的整体,造成了小组内成员的不公平参与以及小组之间的不合理竞争。
        二、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三、放任自流,缺乏监控。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开始布置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退到教室的一侧耐心地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地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便宜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四、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其表现形式有二: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是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二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
        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的几点做法
        一、合理分组,使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地相互促进作用
        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位置,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春》这篇文章,我问: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面对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共同交流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感受。另一种是根据课堂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这个角度分为交叉合作和同等生合作。我们在较难达成,并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如果交叉合作操作得当,往往能起到优等生对学习困难生良好的带动作用。通过优等生的带动,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同等生合作可采用优-优合作和差--差合作。由于优等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优--优合作这种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在完成某些较低要求的学习任务时,让学生困难生互相合作,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正确学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
        小组合作学习是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般来讲,小组由4人一6人组成。可采用异质分组的办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在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一一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在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三、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引导,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善用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前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基础,运用直观形象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实物、图片、声音、录象,或者使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我,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并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生能进步地深入。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暂告一段落时候,作一个适当的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四、制定适宜的小组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的精髓是通过生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五、选择合适的议题
        选择课题要注意这样两个问题:是实际需要的原则。合作研究学习不必像专家那样,定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根据兴趣、能力和可能去选择课题的本领。二是可行性原则。并不是所有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尽的资料,是否切合学生自身实际,是否符合学生思维能力。
        六、适时进行激励,强化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教师尽力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信心,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动机。三是反馈激励。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熟悉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三及时(即及时反馈学习成绩、及时反馈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四是成功激励。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并且努力创设机会,如开展“露一手”比赛、“谁进步快”评比等,使每位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经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吴玉兰.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9,(11).105,119.
        [2]宋海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分享[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11).145-146.
        [3]胡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中华少年,2019, (30).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