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教师师德培养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聂娜
[导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提高师德品质和养成师德习惯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长久发展的重要方式
        聂娜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提高师德品质和养成师德习惯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长久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身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双重重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师德的不断建设,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接班人。
        [关键词] 师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2020年7月,中山大学一名教授在教学期间因不当行为被调离教学岗位,其他违反师德师风等问题将依法依规进行后续处理;2019年3月,重庆师范大学一名副教授因为不当言论在师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被学校撤销教师资格并做降级处理……近年来,网络上不时会曝光一些 “言论不当”或“行为不当”的高校教师,或是通过录音,或是通过视频,但无一例外的都引起了大众的广泛讨论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纷纷斥责当事人言论的不妥、行为的不当,有损教师的师德的同时,也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高校教师师德缺失事件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除了事件本身的内因之外,还受到新媒体这个外因的影响。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加上发达的电信网络,人类可以利用信息通讯技术进行更为迅速和广泛的交流。所以从传播途径来看,新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海量信息传播。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需要动手输入想查找的内容,相关的信息马上就会就铺天盖地而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所以才能承载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传播。海量的信息不仅能让人轻松的获知该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甚至还得获得与之关联事件的详细内容。
        二、碎片化信息传播。为了凸显某一内容点或是扩大信息的接受数量,让查找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时就会将涉及的音频、视频等完整信息进行分解操作;在查找时,只需输入关键词,就可以快速、方便地找出所需的信息。信息碎片化这种方式虽然极大程度地简化了查找过程、提升了查找速度,却也导致了信息内容不全面、内在逻辑不完整的情况发生,甚至可能被有心之人通过后期的剪辑和合成形成新的完全颠覆真相的信息文件,从而达到混淆试听的目的。
        三、虚拟化信息传播。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依靠的不再是报刊杂志等实物,而是通过网络、进行数字传播。所以新媒体的信息往往以音频、文字、图形、视频等复合形式呈现,可以实时与信息阅读者进行交流,有着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特征。也正是因为虚拟化的特点,新媒体的传播才更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地球上任意一个被网络覆盖的角落的信息,而不受时间、地点、语言、人种等因素的制约。而且互联网的记忆性决定了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时候,都是有迹可循、难以抹去的,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事件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正是由于新媒体的这些特征,几乎每个行业都会无所遁形地被用放大镜来观察,更勿论高校教师这个“高大上”的行业了。作为时代的生力军和天之骄子,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保障;但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左右。所以在传统观念中,大众和社会都认为培养精英的高校教师必须都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极大的信任。而高校教师的自身素养、职业特点、教授群体和社会认可度,也再次决定了其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思想和较高的职业道德,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培育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因此,一旦高校教师出现言行不当的事件,他们就会因被认定师德缺失而更易成为众矢之的。
        从目前教师师德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教师都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要求,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做好本职工作。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部分高校教师在当前的社会现实条件下,为谋求私利而逐渐放松了对自身师德的建设。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劳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所以,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自我思想约束的问题。自1999年起,我国进入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期,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2%-3%到达了15%,我国初步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也正是因为急速扩招,导致了师资力量的缺乏,引起教育质量的下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教师队伍也迅速壮大当中。但是这样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导致一些素质不高的人乘机混入到高校教师的队伍中: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超前的高级知识分子,认为自己的言行是在唤醒愚昧无知的大众,对于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肆意的抨击甚至是抹黑,给新一代的年轻人心理健康养成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其次,自我意识认知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考察,高等教育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二是教育的育人功能。这两大功能之间相互促进:育人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表现。

但是有些教师认为,“育人”和“教书”是两个个体,教师只用教好书就行了;殊不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学生如果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不具备的话,学习再好,也只是危害社会的废材。
        最后,自我行为规范的问题。“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然而有些教师,高谈阔论的是对学生的要求,我行我素的却是对自己的自由。他们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己却躲在阴暗的角落,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大搞各种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等。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不断巩固思想建设的系统工程,因为它是养成师德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师德品质的关键。所以在这一复杂的建设中,既要督促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形成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又要促使教师不断陶冶情操,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养成不断地从整个社会生活中吸取正面能量、充实自己的自觉性。因此,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要以在内思想教育为主,辅之以外部必要措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行为准则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那么,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呢?
        第一,从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入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高校教师自身道德素养过硬的话,任何外力都会难以撼动分毫。第一,不断加强高校教师师德的学习,不仅是对教师个人内在的自我道德教育,也是促进教师个人品德形成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提高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学习,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道德认知水平,提高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发扬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奉献精神和树立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进一步巩固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即使面对能纷繁复杂的社会也能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第二,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由于高校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教师主要接触和交流对象均为学生,尤其是教学一线的教师;长期以往,他们相对缺乏对社会的实体接触和真实认知。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也是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教师对师德的认知、意志、信念到行为和规范,自始自终都应该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社会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学会正确地处理师生等各种关系,才能真正知道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教育教学工作。第三,着重强调高校教师“公民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所带来的多重社会影响。要求教师必须模范遵守社会所赋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公民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应从执法的角度,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法规条款的规定,起到良好的道德模范带头作用。第四,保持继续学习的动力。时代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高校教师也要学会使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不与社会脱轨、不与时代脱节。
        第二,从优化外部环境入手。尽管新媒体的“放大镜”功能让高校教师倍感压力,但是也要看到这种功能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推进作用。第一,在习惯了新媒体所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高校教师也要努力适应其对工作的监管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严于律己,无论是课堂上的教学环节,还是课后的思想教育,都应做到正能量的宣传和散播,时刻保持身正为范的示范作用。第二,国家也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全社会真正做到“尊师重教”。一方面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大众传媒应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己任,积极地宣传优秀教师的事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高校教师对自己教师身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强的荣誉感,把“教书”和“育人”视为个人道德行为的准则,积极主动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同时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也能引导大众,让其能够真正地认识、感知并理解教师和教师这个行业,而不是一味的“高要求、严评判”。另一方面国家也应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师选拔、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层层把关,鼓励道德和专业双优秀的优质人才从事高等教育事业,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从而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第三,针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思想、言论、行为等倾向性的问题,国家和社会应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完善新的规范,制定确实可行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细则。第四,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激励和监督机制。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发展下的师德标准和规范制定工作,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促使教师遵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第五,要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对待出现严重教师师德缺失的个人,一定要依据相关法规严惩不贷,从法律的层面上约束教师的个人行为,也为全国的高校教师树立一个行为的典范。
        社会越发展、科技越发达,高校教师师德就应该越强、素质就应该越高、就应该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了,教师才能培养出来更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等人才,才能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也仅仅以较为肤浅的角度去提倡、呼吁继续加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教师师德的建设,希望能引发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李太平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戴中祥 郑全新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教育学》 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师职业道德 https://baike.so.com/doc/5357024-5592536.html
新媒体https://baike.so.com/doc/553288-585766.html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