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瑛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四季长青的竹历来都是画家所钟爱的传统题材。竹,不畏严寒,修身直立,中通劲节,清雅脱俗,清秀于外,雅逸于心,名列“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令历代骚人墨客为之倾倒,甘愿为之不惜笔墨,或绞尽脑汁诗词吟咏,或寄寓纵情泼墨绘之,与竹为邻,万般钟爱。在我国风云变幻的历史朝代中,宋代苏轼文同都是画竹的高手,短短的元代虽不足百年,但画坛名家辈出,如吴镇,柯九思等都是名重一时的画竹名家,李衎更是将自己对前人和他自己生平画竹的经验进行总结,撰著《竹谱》一书,广征博引,颇称淹雅,顾安亦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关键词:墨竹 宋元 文人画
文人画家作画,不止于描绘物象的再现,而是画一种心灵体验的真实。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以形写神,以形的准确描摹达到传神的效果。宋代文人画成熟之后,不单单满足于形与神的问题,而是追求把握物象之“真”,“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文人画力图表现宇宙自然的本真。在表现功能上,文人画由再现物象转变为文人情绪情感的表现。由外在世界的真实描摹转变为内在心性的自我表达,文人画有浓重的“心印”痕迹。与院体画重自然主义的写生与形似有所不同,文人画着重物象之真,意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生命感
文人状物,总关乎情,东坡由人生际遇而引发的感叹,对生活的思考折射在竹上。东坡自出仕到病逝常州,其间曾三次被贬谪。他在自挽诗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洲惠洲儋洲”,三次人生浮沉 ,东坡完成了他的人生蜕变,从踌躇满志要报效朝廷到豁达超然物我两忘,始终如一的是他的旷达胸襟,刚直秉性。内心的变化必然也导致对物的认识的变化。东坡的竹便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慢慢转向了“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索。”的安闲,一直到了“累尽无可言, 风来竹自啸"的淡定“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和潇洒,正是“谁似东坡老,白首已忘机”。观东坡状竹之文之变,犹似纵览东坡人生观的婚变。唯一不变的是东坡对竹的喜爱。东坡常写竹,不宁唯是,东坡还要画竹,有《竹石图》留于后世。他不仅是一代文豪,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墨竹之爱,是东坡爱竹的升华。将自己所钟爱之竹形诸纸上,必全神贯注,凝神屏息所得墨宝必是作画者精神心血凝聚的产物。而从东坡对墨竹的探讨,则更可见东坡的艺术追求。说起东坡与墨竹,还有一人必须一提,这便是苏轼的挚友文同文苏两人年纪虽相差十多岁,然意气相投,交谊甚笃,唱和频繁。今人谈及文同,往往先想到他的墨竹。虽文同善画墨竹之名,振于当时,响彻后世,然苏轼却道: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在苏轼眼中,文同最贵重的是“德”。德在此处,必然是指德行品操,但“德”字本身也有合乎天道、顺应自然的意思。苏轼说文同“其身与竹化”,应是“德”最好的体现了。文同“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他与竹为友,日日俯仰林中之烟云,呼吸吐纳间,竹的操挺之姿、虚怀之德都潜化进他的心里。自然与人心相契,竹与文同“物我无间”。此时,竹与君子的关系比唐人“比德于竹”又更近了一步。
文同的故乡在四川,川蜀之地的竹子尤为特别,簇簇丛丛,叶阔竿长,不见结顶,遮天蔽日,生长之势用凶猛形容亦不为过。文同曾在故乡建“墨君堂”,并自比王子猷的居室。墨君就是墨竹,文同“嗜竹种复画”,以“墨君”名其室。可惜的是,文同的墨竹作品,早在元代就已鲜见,且真伪难辨。历经近千年,今天公认为他传世墨竹真迹的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墨竹图》。关于这幅倒垂竹的研究文章很多,涵盖面也广,涉及气韵、技法、流传等各个方面,在此不做赘述。
文同在墨竹史上的影响力,和苏轼的赞颂推动关系极大。有一学者曾论:苏轼的墨竹得益于文同,但文同的墨竹亦离不开苏轼的褒扬。而苏轼在推广文同墨竹的同时,实际上是传播了自己的思想。在后世人心中,苏轼几乎成为和陶渊明相类似的抽象的文人偶像,所谓文同墨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一部分体现的是苏轼的思想。但是由于苏轼墨竹源自文同,后人画竹即使实际上受到苏轼的影响,却常被认为是师法文同。这个论述很是恰当。后世画家有的甚至没有见过文苏作品,但仍在画上自题仿湖州、学东坡。因此,相较于绘画实技,他们传承更多的是文苏的思想精神。宋代画家文同擅画墨竹,其弟子苏轼在承袭墨竹精神与画格的基础之上独创朱竹,以朱竹的水墨实验来印证他的文人画理论,从而使文人画运动在宋代走向成熟。至元代,文人画墨竹已蔚为大观,成一时风尚。元代赵孟畲竹,清代郑板桥画竹,皆湖州墨戏的继承者。从文同墨竹到苏轼朱竹,标志着文人画走向了象征化,从而创造了另一种美学体系与范畴,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绘画美学观从再现走向了表现。
文同的墨竹画目前仅存三幅,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广东书画鉴藏家吴荣光以及思想家康有为都曾为此画作鉴藏题跋。《墨竹图》在乾隆年间为广东顺德温汝述所有,后归鉴藏家吴荣光收藏,民国年间流传至收藏家莫元瓒手中,后入藏广州艺术博物院,成为镇馆之宝。文同擅诗文书画,以善画墨竹著称,文同画竹主张“胸有成竹”,所画墨竹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文同画竹叶首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在其影响下,形成了“文湖州竹派”,史称湖州墨戏。文同墨竹开宗立派,画史对其评价甚高。米芾论文同画竹:“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始也。”《芥子园画传》之《竹谱》写道:“独文湖州挺天纵之才,比生知之甚,笔如神助,妙合天成,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文同:“善画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而动,不笋而成者也。”可见,文同墨竹在画史阐释中已入逸品境界。
文人画重立象以尽意,历代文人墨客对竹青睐有加,竹成为文人理想化道德人格的象征。晋代名士王子猷云:“不可一日无此君(竹)。”苏东坡更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竹成为文人画“托物言志”与“托物寄兴”一个重要意象与载体。
文同爱竹、种竹、赏竹、画竹,从而开创“成竹于胸”的墨竹。苏轼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文同画墨竹的情形:“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苏轼最早看到了文同墨竹的画史价值与意义,即墨竹对于文人画“形”与“色”的突破,同时传承了墨竹的精神与画格,由此开创了文人画的全新境界。文同《墨竹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以“S”形构图,由左上方向下伸展,画了一枝低垂而又昂扬向上舒展的墨竹。运用双钩的技法,以圆浑厚重的中锋用笔来画竹竿,节与节虽断而意连;小枝用笔迅疾挺拔,左右顾盼;竹叶向背由浓淡而分,八面出锋,挥洒自如,叶尾折略露飞白,浓淡得宜,疏密有致,充分体现了竹之势与气韵。此画无论是构图还是造型都与现实中真实的竹子相去甚远。吴镇在《墨竹谱》中指出,这种“俯而仰”的竹谓之“纡竹”。纡者,曲也。文同墨竹所绘正是这种纡竹。
文同晚年仕途失意,加之疾病缠身,纡竹便成为其苦闷心境的真实写照,其所绘墨竹“为垂岩所轧”而“屈已以自保,生意愈艰”,有挣扎向上之势,体现一脉勃勃生机之感。正如苏轼在《跋与可纡竹》中所说:“想见亡友之风节,其不屈不挠者盖如此云。”墨竹正是文同逆境中直面内心真实的写照。
文同的墨竹直接启示了苏轼的朱竹。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记述了文同的一段话:“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同墨竹画的本质在于“急起从之,少纵即逝”。正如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所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然后下笔,则疾有所势。”文同画墨竹,解放了文人画的色彩藩篱,苏轼则又更进一步,随后以朱笔画竹。试问世上岂有红色的竹子?苏轼由此提出善鉴者固当赏于骊黄之外的主张。苏轼使文人画的色彩观彻底解放,宣告文人画乃“心画,心声也”,扭转了画史的走向,文人画从此走向成熟,这比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色彩主体论提前了一千多年。
到了元代,画竹之风在文人画中兴盛,大抵因异族的统治,文人要求保持民族气节的缘故。在画法上还分为:以工艺勾勒、青绿设色的一派,称之为“画竹”;而以水墨并以书法的笔法入画的,则谓之“写竹”。高克恭、吴镇、倪瓒、柯九思、顾安等名家,皆属于“写竹”派。
顾安擅墨竹,以风竹、新篁最具特色,运笔遒劲挺秀。在赵孟、李、柯九思外,又注重师法大自然,自成一家,而闻名于世。顾安《新篁图》,纸本,墨画,纵71厘米,横33.1厘米。所绘竹中,突出的两枝新竹,一枝斜插,仿佛在尽力插入云烟中,一枝则挺立直上,大有刺破天空之势,令人惊奇而神往,更给人以“新篁胜于旧枝”的遐想与思索。画中之竹,旧枝丛叶浓郁,新枝腾跃拔起,一派春之景象;竹根之处,荆棘丛生,正吐新牙,更是春的讯息,新篁引人凝目的神韵雄姿,耐人寻味。画面左上角,有画家行书题款“安之为仲叔作”六字,下钤“顾安之印”、“迂讷画印”两方印。画面左下角,钤有大小七方收藏印。画家以书法之笔法,融汇于画笔之中,着力展现出胸中之逸气。故画坛评顾安此画云:“画家以豪逸有气,自结撰为极则”,是“全局布于心中,异志生于指下,气势雄远”,为“大家之作”。此幅画之收藏印,亦是此画“气势雄远”高品味的佐证,崇高价值的明证。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赵孟顓以竹石为题材的画,传世较少, 现从仅有的几件,来赏析他在这方面的艺术成就。《自写小像》,《齐柯竹石图》系由文同、苏东坡笔法中变出,竹子的画法完全相同。同属一个时期的作品还有《怪石晴竹图》。《兰竹石图》 《墨竹》 系赵氏中年之作,以书法入笔,劲挺峭立。赵氏传世最晚作品《赵氏-门三竹图》和《竹石》《枯木竹石图》 三轴属赵氏晚年所作,处处以书法入画,圆润厚重,充分体现”书画同源”之意。赵孟頻画竹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也有一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的墨竹画从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来看, 大多是中晚年时创作的。用笔以书法入画,在注意笔墨技巧的同时,更多的追求物象之外的意趣,进一步发展了宋代文人竹石墨戏画法。赵氏又是书家,讲求笔法,以书写竹,这是文同所不及的。他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将文同提出的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的理论,从创作方法、表现技巧及风格上推-一个新阶段,这不能不说是赵氏在墨竹画法上的突出贡献。以物喻情,这是文人画的特征之一。 画家常采用竹子做为绘画题材,藉以颂扬人们清高峻洁的品德。赵孟順也具有同样的寓意。《自写小像》 页,小而两岸翠竹蒙密,见日影,一人头冠巾帽、身着白衫,杖侧立溪岸竹中,环境极为幽深清静。作者正是想以绿丛中大片竹子来衬托画中主人风神潇洒而又洁白之身,以表现作者高洁清廉的品德。赵孟類由于致力于学,精通经史,才华出众,深受皇帝恩庞,他也想有所作为。但由于他出身宋朝宗室,遭到朝中一些人的讥议和排挤,现实生活使他逐渐对仕途淡薄,向往归隐故里。《自写小像》 面所表现的内容情趣应当说是他当时思想追求的自然流露。中国书画作伪历代有之,故宫旧藏赵氏《竹石图》系仿其晚年笔法,为明人扬仿。上博藏《枯木竹石图》卷,经鉴定为涨大千所仿。外,赵氏也有为他人捉刀代笔,但非故意,如为夫人管氏的画添枝加叶。《赵氏 -门三竹图》中段系管氏所作。
中国绘画发展到元代,墨竹题材如此繁盛,这与元代文人画画风形成主流密不可分。由于元代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文人的复杂心理,元朝文人画家本有一种以“素净”为“贵”的审美观。因为时代将文人们由世俗喧嚣推向了自然林野,同时文人们又获得了最大的创作自由。反映在绘画思想上,他们不喜欢堂皇富丽的色调,而青睐墨色。基于元代文人的复杂心态(仕与隐、进与退、忠君守节与依乎天命),在绘画实践中墨竹所反映的挺拔坚贞、虚心劲节、清韵萧瑟、伟岸脱尘、凌风斗雪的形象特性自然成为元代文人塑造艺术形象、抒发个人情感和人格理想的化身。他们借竹来抒情写性。将胸中逸气、人生理想都赋予画面之中。绘画形式上也强调和追求力去雕琢、惟适自然。文人墨客通过对竹的写生、取舍、凝炼、提高,使其成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品。画家们往往发挥诗文、书印之优势在画上或长跋,或短题,或咏叹,或隐喻。墨竹题材成为他们寄寓清高绝俗、清远闲心的绝妙方式,这一时期的绘画,更加注重作者心意的表现,并写诗填词于画上,用来解释画意,抒发情感。柯九思的“虚心足以客,坚贞不挠物”喻竹比君子,墨竹题材作为精神载体为文人们带来了多少喜怒哀乐!
中国人强调画的品位和境界是衡量画家的学识修养高低之重要标志。墨竹正是用“删繁就简”的笔墨、“标新立异”的构图、“画龙点晴”的标题和淋漓尽致的诗文,以及各具传神写照的态势表达了作者的“心意”。文人们强调神似大于形似,强调抽象大于具象,强调精神修养大于感观刺激,而墨竹题材最能表达这种精神。一组逆风飘动竹叶,展示着凌风而斗的形象,意思到了,境界便出,品位自高。笔墨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核心,墨竹题材则是表现笔墨精神的最佳形式之一。墨竹题材是画家以高度概括的笔墨抒发内心精神世界的手段,寄予了“墨竹”的竿、节、枝、叶许多象征意义,其构图中的启承开合、变化多端,体现了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笔墨的总线面表现在写竹上则为节的总勾、竿的去向、叶的组合,在墨竹画中可以表现出“气韵生动”来。再者,用墨色主宰画面,在视觉上产生了黑白对比、浓淡对比、阴阳对比之美感。中国人深谙老子“知白守黑”之道。黑白代表着乾坤,代表着永恒。竹非黑色,然用墨写之,则赋予竹新的艺术生命与形象,使之更能传神,更能代表心中所抒之精神.
元代的画家中画过墨竹画的可谓车载斗量。元代泰斗赵孟頫,其书法真、草、隶、篆无一不精,人物、山水、鞍马,竹石各种题材无所不能,画风不拘一格,作品面目多样,被认为是元代新画风的重要开启者。他的绘画主张,如作画要有“古意”“书画本同”等,在元代画坛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丰富了文人画的艺术理论。此外高克恭、倪瓒、吴镇、王蒙、柯久思、李衍、顾安等都是画竹能手,他们取得的艺术成就,除了自身的勤奋努力外,与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密不可分。最重要的是,这些大家都拥有深刻的书法底蕴以及熟练的驾驭笔墨的能力,就更容易在墨竹绘画中体会到墨色的运用以及书法用笔的快感。
另外,宋代文同之时,画竹叶,自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元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不断趋于完善。此时的墨竹大师开始研究通过墨色的浓淡表现竹子的前后层次,甚至用来区分竹子的不同部位。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能体会到墨色浓淡在竹画中的深层应用。元文人追求以韵取胜、以笔墨取胜,而墨竹题材拟书入画的写意性抒情性,正好与之吻合。因此墨竹题材在元代达到鼎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简介:
李瑛瑛(1994.01) 女,汉族,籍贯:河南安阳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国画. 研究方向:花鸟